福州
2017-12-29 08:59:27
福州概况
福州,别称榕城,简称“榕”,隶属于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省会,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新一线城市。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
福州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2017年福州辖6区1县级市6县,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4.8%。
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57万人,全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当地居民以汉族的闽海系族群为主,通行闽东语福州方言。
2017年11月,中央文明委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
历史沿革
福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昙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时期的黄土仑类型,表明闽族先民们已在此以渔猎、采集,或从事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纺织、制陶等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装饰艺术。战国秦汉,福州闽族先民与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闽越族地方政权。1992年、1998年、1999年,分别在鼓屏路钱塘巷西口基建工地、屏山菜市场基建工地、欧冶池畔省财政厅基建工地,发现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有汉代龙凤纹瓦当、万岁纹瓦当、布纹砖、筒瓦、板瓦堆积和建筑基址等;与此同时,在新店古城村发现汉代城址遗迹等,都为《史记》有关闽越国都冶城的记载提供新的实物佐证。
自从汉武帝平定闽越,迁民于江淮之间后,福州这一繁荣的地方王国曾一度凋零衰落。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筑子城,凿西湖、东湖灌溉农田;东晋衣冠士族与百姓南渡,许多姓氏举族入闽,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福州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发展。福州城郊就发现众多的晋代与南朝的墓葬;1982年,福州怀安窑址发掘,出土3000多件器物,发现有南朝款识的窑具。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唐末,王审知主闽,建闽国,在子城外筑罗城和南北夹城,北面横跨越王山(即屏山),并将南面九仙山(即于山)、乌石山围入城中,开凿了绕护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独特城市格局,福州从而有“三山”别称。宋治平二年(1065年),张伯玉知福州,编户植榕,绿荫满城,使“榕城”福州声名远播。其后,蔡襄、程师孟、曾巩、赵汝愚、梁克家、辛弃疾等诸多名人相继主政福州,励精图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福州遂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宋末、明末福州两度成为临时国都。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洋务运动兴起,福州船政成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又是中国近代文教和科技人才的摇篮之一。
远古至南北朝
据考古发掘,福州的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平潭壳丘头文化与公元前3000年的闽侯昙石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史籍开始出现"百越"、“闽越”的称谓。《汉书·地理志》记载: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一时期,福州的居民乃是古闽人,或是闽越人。公元前306年越国灭亡后,南逃的部分越国贵族与福州当地居民融合。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朝灭闽越国,部分闽越人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冶城衰落。直到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三国时期福州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晋太康年间晋安郡首位太守严高修筑了福州子城,开凿东湖、西湖以及运河(即今天的晋安河),奠定了后世福州城的雏形。308年(永嘉二年),亦即“五胡乱华”之际,晋安郡成为八姓入闽的中原汉人移民重要定居地。
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闽北转移到了福州一带。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后,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大幅进步。中晚唐中原动荡,北方汉人持续移民入闽。乾符六年(879年),福州城一度被黄巢军队攻占。景福元年(893年)王潮、王审知的光、寿州军占领了福州,并以福州为据点统一了福建,开创闽国,并带来中原移民潮,被称作“十八姓从王”。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保大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此时的佛教在福州的发展也很迅速,中国南方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华林寺大殿就建于这一时期。福州族群也在隋唐五代时期逐渐形成。
宋元
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口、经济、文化都达到一个高峰。开宝七年(974年)和熙宁二年(1069年),刺史钱昱和程师孟先后扩建城池。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间大兴水利。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福州的城市内河水网体系也在宋代形成。宋代福州人口众多,经济极其繁荣,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南宋时人口超过59万,其中城内人口超过十万。宋代福州的农业高度发展,还是宋朝造船业的中心,其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文化上,两宋时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状元10名,武状元11名,进士2247名,福建是中国出状元最多的省份,福州占福建大部分,奠定了福州科举文教在中国领先的地位。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十一月,蒙古军队攻占福州,赵昰从海路南逃。元代福州大部分时间作为福建首府,元末的1359年到1362年,发生亦思法杭兵乱,亦思巴奚军一度占领福州。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军队占领福州。
明清
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开始迁居琉球,而郑和舰队选择长乐县太平港作为停泊基地、物资采办地及开赴西洋的起点,很多学者认为郑和舰队的宝船即是福州制造的福船(古代木质海船代表),而大批干练的福州籍水手则活跃在郑和舰队中。此后福州海外贸易逐渐复苏,成化十年(1474年)成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还是中国和琉球交往的枢纽,福州柔远驿专门用于接待琉球使者、商人。嘉靖年间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同福州的接触渐趋频繁,天启四年(1624年)底,艾儒略将天主教传入福州。隆武元年(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都称帝,改元隆武,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击溃隆武政权后攻占福州。
清初,清军与郑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进行拉锯战,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又据福州反清。动荡的局势导致清政府施行海禁、迁界政策,强迫福州沿海居民内迁,重创福州沿海的社会经济,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界政策取消。明清两代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福州城大规模发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其主要贸易对象是琉球和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经济的繁荣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纪道光年间,有欧洲人估计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经达到50万。
鸦片战争之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南台岛的英国领事馆建立起,先后有17个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台江地区沿江和上、下杭一带成为进出口贸易中心,而福州的茶叶出口更占到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35%。外资、民营与官营的银行、企业、商号等相继在福州开办。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基督教新教开始在福州传播,并在此后创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福州最早的报纸和期刊。洋务运动兴起后,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了福建船政局(后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现代舰船,并开设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相关人才。随后福建水师成立。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在马尾港发生的马江海战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晚清的福州是中国较为现代化的城市。清朝立宪运动后,福建省咨议局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福州开幕。宣统三年(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会击败清军,占领福州,成立了福建军政府。
近现代
民国二年(1913年),福建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福州军阀争权、政局动荡,各派系军阀先后进驻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权,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12月13日,北伐军占领福州并结束了福州的军阀统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和国民党内部分反蒋中正的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于福州,蒋中正随即率军进攻福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16日占领福州,闽变失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21日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3日以及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4日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18日期间两度占领福州。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设市。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8月17日后进入福州城。
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福州市人民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社会改革。福州大量的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被撤销,许多教会组织也被取缔,私营企业逐步国有化,还进行了多次政治运动。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福州开始,直到1978年4月,福州开始对文革中受迫害的人士进行平反。经国务院批准,1970年2月17日福建闽侯专区专区机关驻地移驻莆田城厢,管辖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连江县、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平潭县、莆田县、仙游县。1970年7月底,连江县和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再度划入福安专区。1971年4月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莆田专区管辖莆田县、仙游县、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13] 、平潭县。同年6月,改称莆田地区,管辖范围不变。1973年07月,闽侯县从莆田地区实际划给福州。1980年3月30日,国务院批准福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83年08月,原莆田地区辖属的永泰、福清、平潭、长乐、永泰、闽清实际给福州管辖。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莆田地区改为莆田市,永泰县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县升格为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供给仍然继续由莆田地区(莆田市)建设、维护、负责到2008年,永泰县和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在2008年正式从莆田市区划给福州代管。1985年又批准在马尾兴办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世纪90年代,福州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到了2009年5月,国务院又公布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议。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市,南接莆田市,东濒东海,居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0平方公里。全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
地形地貌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北部为山地,从西南向东倾斜;西部为中低山地;东部丘陵平原相间。山地、丘陵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68%,其中山地占32.41%,丘陵占40.27%。鹫峰、戴云两山脉斜切南北,闽江横贯市区东流入海。
气候条件
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33~37℃。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为四大火炉之首。年相对湿度约77%。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7~9月天气炎热,是台风活动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福州冬季一般无雪。有时在鼓山等海拔较高地区有零星降雪。不过冬季有雨,气候相对较为湿润。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福州较特殊的区域地质,形成了独特的矿种结构。已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近四十种,以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为主,叶蜡石、标准砂、型砂、建筑砂、饰面用花岗石、高岭土、明矾石等储量多、品位高、分布广、埋藏浅,具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和开采前景。其中,叶蜡石的保有储量居中国首位;可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且是工艺美术制品的重要原料。市郊的寿山石从南朝开始用于工艺雕刻。
森林资源
福州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达88.6%。
地热资源
福州市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福州盆地的地热田是福建省最大的地热田,其泉脉广、温度高、水质优、流量大、埋藏浅,且分布在市区中心。
海洋资源
福州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兴建1~20万吨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个: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久负盛名,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东部沿海的海坛岛面积25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岛上的三十六脚湖,湖面积达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较大的岛屿有南台岛、江阴岛、琅岐岛、粗芦岛、川石岛、大练岛等。淡水养殖鱼类有120种,海洋鱼类500余种。
行政区划
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福州市常住人口为7115370人,家庭户2177483户、635325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2人;男性人口为3630096人,占51.02%,女性人口为3485274人,占48.98%,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4.16%。
年龄构成上,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31136人,占14.49%;15-59岁人口为5224094人,占73.42%;60岁及以上人口为860140人,占12.0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84126人,占8.21%。
受教育程度上,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8651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066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9648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1032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29904人,文盲率5.89%。
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374956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38673人。具有市外户籍的迁入人口为1230743人。
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57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7万人,增长0.93% ,增幅比2015年略低0.01%。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18.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8.5%,比2015年末提高0.8%。全年出生人口10.2万人,出生率为13.5‰;死亡人口4.5万人,死亡率为6‰;自然增长率为7.5‰。
民族
福州汉族人口居多,截至2010年汉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98.69%。全市有43个少数民族,约8.87万人,占1.32%,其中畲族人口4.7万人,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2.86%。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9个民族。城区少数民族人口9000多人,主要有畲族、满族、回族。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相对比较集中,有罗源县霍口乡和连江县小沧乡2个畲族民族乡。有民族行政村85个,其中畲族村79个,主要分布在罗源、连江、永泰、晋安、福清一带;回族村5个,分布在福清市、平潭县一带;满族村1个,分布在长乐市。有民族自然村358个,其中罗源县151个、连江县55个、永泰县76个、福清市29个、平潭县21个、晋安区14个、闽侯县8个、闽清县2个、长乐市1个、马尾区1个。
经济
综述
福州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定位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全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解放初到1978年,福州市经济先后经历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改革开放后,福州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978-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2%,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6.8:47.2:26调整优化为2007年的10.9:46.7:42.4。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化纤、汽车及配件、塑胶制品、光电、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产业体系。
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97.77亿元,比2015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2.6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598.31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3106.81亿元,增长10.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253元,比2015年增长7.5%。
第一产业
福州物粮食以水稻为主,一年三熟,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甘蔗、茶叶等,形成果蔬、食用菌、畜牧三大特色产业。
2012年年末,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4.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62.1亿元;林业产值16.9亿元;牧业产值73.7亿元;渔业产值352.5亿元。
2016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866.25亿元,比2015年增长4.1%。粮食种植面积 149.56万亩,比2015年减少3.86万亩,其中稻谷面积78.00万亩,比2015年减少5.43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5.20万亩,增加0.0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 192.82万亩,增加4.55万亩。
2016年粮食产量52.87万吨,比2015年减少1.48万吨,下降2.7%。其中,稻谷产量29.58万吨,减少2.34万吨,下降7.3%。
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以打造强大的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围绕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调整优化经济布局,推动工业项目向以江阴、罗源湾和重点的“两翼”集聚,加大工业集中区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工业产出总量不断越上新台阶。
2012年底,福州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6353.2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93.48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77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90.58亿元。
2016年福州全部工业增加值1982.80亿元,比2015年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5%,大中型企业增长8.2%;国有企业增长24.1%,集体企业下降3.8%,股份制企业增长7.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2%;私营企业增长10.0%。分轻重看,轻工业增长10.7%,重工业增长4.8%。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7.3%,制造业增长9.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工业产品销售率96.7%,比2015年下降0.2%。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5个行业大类中有13个增加值增速在两位数。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比2015年增长27.6%,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7.0%,非金属矿采选业下降7.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8.5%,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24.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2.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3.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中十大主导行业实现增加值1419.15亿元,增长8.3%。其中,纺织业实现增加值212.59亿元,增长11.9%;化学纤维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6.90亿元,增长27.6%。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444.19亿元,比2015年增长4.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4%。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64.32亿元,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3%。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37.28亿元,增长6.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1%。2016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列入重点监测的战略性新兴企业223家,实现增加值455.94亿元,增长9.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0%。
第三产业
贸易、旅游
至2012年年末,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9.03亿元。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含一日游)3192.55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85.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0.12亿元。福州赴台个人游顺利实施,经福州口岸赴台旅游41277人次。《福州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福州市将整合山海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着力打造“都市、文化、温泉、江海”四大旅游品牌;到2015年,力争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4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数突破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
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3.14亿元,比2015年增长11.6%。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3368.49亿元,增长11.6%;餐饮收入额394.65亿元,增长11.5%。
金融、证劵、保险
至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机构(不含保险和证券机构)46家;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292个;共有4家外资金融机构在福州设立分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本外币,下同)7909.63亿元;单位存款余额4193.35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054.33亿元;全市共有证券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85家,股民资金开户总数156.68万户;201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网点398个,外资保险机构在福州设立9家分公司和2个代表处。
201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432.31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10.3%,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4755.38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10.3%,住户存款4248.09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11.8%;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538.24亿元,增长12.8%,其中,短期贷款3325.14亿元,增长1.9%,中长期贷款8537.68亿元,比增14.7%。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076.50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11.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2124.69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14.0%。
对外经济
2012年,福州市进出口总额310.60亿美元;出口总额211.31亿美元;出口地区以美国、欧盟、东盟、日本和香港等地为主;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9项,新批协议投资总额3.41亿美元,增长42.61%,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2.46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858.89万美元,年末劳务合作在外人员4367人。
2016年进出口总额2082.2亿元,比2015年增长1.8%。其中,出口1406.8亿元,增长8.9%;进口675.4亿元,下降10.2%。进出口顺差731.4亿元。
社会事业
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至2012年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1170.8公里,道路面积2562.8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4平方米;建设完成600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制村通客车率96.48%,全市共有公交营运线路288条,公交营运车辆4066辆;共有各类出租车6304辆;市区共有自来水厂8座,日综合生产能力155万吨,2012年全年供水总量29610.87万吨;市区全年液化气供气总量6.05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13608.1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99.5%;全社会用电量305.13亿千瓦时。
城乡面貌:至2012年年末,福州市建成光明港至森林公园绿道等一批城市滨河景观休闲道,启动沿江沿河慢行系统建设,已建成22公里休闲步行道;建成区绿地面积8921公顷,绿地率37.15%;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750公顷,比2011年新增350公顷,绿化覆盖率40.6%;共有公园63座,公园绿地面积254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3平方米。
民生保障
至2012年年末,福州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95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达到1010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53元。
卫生体育
至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0家,各级医院共计103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6家。卫生机构床位28611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4.6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91人。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个,卫生技术人员1283人;社区卫生服务站127个,卫生技术人员1075人;乡镇卫生院123个,卫生技术人员4591人。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331.57万人,参合率99.9%。
截至2012年,福州市拥有体育场馆418个,全民健身活动点1330个,各级老体协组织2656个。全市2243个行政村已有2052个建有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达91.5%。全市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仅老年人就有40万人,约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各种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10万人健步走、横渡闽江、海峡传统龙舟赛、8月8日全民健身日健身展示、社区运动会、全国登山健身大会暨海峡登山活动、市直机关运动会、海峡门球赛暨百队千场门球赛、农村百队千场篮球赛。
福州市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群众体育优秀组织奖”。2011年,被授予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单位之一。“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两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于2015年10月在福州举行。
2016年末全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2个,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4.75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3.8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25人,每千人拥有医生2.64人。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34.85万人。
2016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25个,其中医院107个,乡镇卫生院124个,村卫生所2130个。年末共有医疗机构床位33877张。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170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841人,注册护士22373人,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5000人,村卫生所卫技人员602人。
2016年福州市运动员在全国最高级别比赛中获得7金8银2铜,在第三十一届巴西里约奥运会上,共有2人获得金牌。2016年福州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包括五区七县)共开展篮球、羽毛球、飞镖、跳绳等共32类项目,近千场次活动,参与人数一百多人。新建14个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1个社区室内健身房、4个笼式足球场和 1个拆装式游泳池。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5.09亿元。
对外交流
福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祖籍福州的海外华侨、华人多达300余万人,分布于五大洲的102个国家和地区。福州地区的归侨、侨眷人数多达200万,港澳有福州乡亲近30万。在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几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迹。不仅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各国,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有为数众多的福州乡亲,而且在一些落后国家、小而偏僻的地区如巴巴多斯、马绍尔、安提瓜和巴布达、塞拉利昂等也有福州人的足迹。福州与台湾水相连、地相望、语相通、习相近,民间交往源远流长,历来关系十分密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州去台人员达3万人,到2012年台湾地区有27个福州同乡会、60多万福州乡亲;在福州居住的台湾省籍同胞有1300多人,台属12万人。
教育
历史发展
福州的学校教育始于西晋,初兴于唐,从北宋至南宋,福州教育进入全盛时代,官办的府学、县学普遍建立,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涌现,各乡里都有书社。自隋朝至清朝末期,共举行502次进士科考试,产生502个状元,其中有50个是福建人,其中福州府十邑十个县之人(宋代初期到明代后期是十一个县,包括明代后期并回候官县的怀安县)占了22个。科举资料记载,福州府十邑十个县“举进士者二千二百四十七人”,全国闻名。南宋学者吕祖谦的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福州文化教育的昌盛:“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1957年开连续3年福建省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那时福州,被誉为“高考红旗”。福州市1997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4年中心城区率先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4年全市高中阶段升学率达到98%。
2016年研究生教育招生7586人,在学研究生21905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85829人,在校生317477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3943人,在校生92392人。全市普通高中招生34509人,在校生101237人。初中招生73436人,在校生206272人。普通小学招生92589人,在校生537312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520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269879人。市级示范园71所,省级达标中学73所。初中毕业升学率98.1%。
交通
航空
福州长乐机场,位于长乐市东面。长乐机场为福建省主要的国际机场,是中国航空国际口岸之一,于1997年6月23日投入使用,为国内首座完全由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兴建的大型现代化航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停机坪面积30多万平方米。福州机场运营的国内航线50条,航班通达国内外47个重要城市,是全国第九个实现全国省会航线全覆盖的城市机场。地区航线8条,国际航线9条。年旅客吞吐量约1000万人次。
国际港台航线包括吴哥、新加坡、吉隆坡、东京、大阪、首尔、济州岛、曼谷、雅加达、香港和台湾等,每天进、出港航班总数200个左右,基本形成了由福州向全国辐射、向东亚及东南亚延伸的空中交通网络。
铁路
截至2015年6月,福州已有至温州温福铁路、至厦门福厦铁路、至江西上饶横峰峰福铁路(外福铁路)、西接鹰厦铁路,福马铁路线、经过福州的向莆高速铁路(2013年9月26日开通)、经过福州的杭深铁路(2013年12月28日全线贯通)、至合肥的合福高铁(2015年6月28日开通[22] )。正在建设中的还有福平铁路(预计于2019年建成通车)。
福州站管辖福州境内的站点:福州站、峰福铁路的:杜坞站、江坂站、闽侯站、白沙站、大目珵站、闽清站、大箬站、浦后站、安济站、樟湖坂站、闽清北站、西芹站、福州东站、福马线魁岐站、马尾站(中间站)、马尾港前站(终点站)、樟林站、连江站、福清站、永泰站、福州南站、罗源站。共开行K快速火车、T特快火车、Z直达火车、D动车和G高速火车,全路43个较大车站。福州站与福州南站将组成连接京沪、东南沿海、中西部的客运枢纽之一。
公路
福州至宁夏银川经过江西的G70福银高速、福建至江西等的兴尤高速福州段(湄渝高速公路:兴化湾出福建,经过江西等)组成部分)、京福高速(G3京台高速)、G15沈海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部分)、福州至广东福广高速、至福州机场的福州机场高速公路、福州罗源至宁德的罗宁高速、罗长高速、福州福清至平潭的渔平高速,福州长乐至平潭长平高速公路。
公交
截至2013年底,福州市内共有公交营运线路288条,公交营运车辆近5000辆。全空调车营运,市区线路执行全年一元一票制,运营时间集中在5:00~23:00。共有各类出租车6304辆。主要的公交枢纽站包括:福州火车站公交站(铁路福州站广场西侧)、公交仁德站(广达路仁德路口)、金山公交总站(金祥路金洲路口)、白湖亭公交站(则徐大道连江南路口)、下院公交站(鼓山进山口东侧)、鹤林公交站(三八路东站)、福州南站公交站(永南路)、金山金桔站(金桔路)、公交鳌峰洲站等。市区主要出租车运营单位有:福州市出租汽车公司、福州市汽总客运公司、福州市闽运出租车公司、福州市华威出租车公司、福州公交集团出租车公司等26家出租车运营公司;福州市区道路两侧设有专门的蓝色虚线出租汽车等候点。
出租车
客运出租车自2012年12月01日起执行市物价局核准的新标准运价:起步价10元/3公里,超出3公里2元/公里,不加收燃油附加费。
历史文化
城市标志
市标——三山一水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市树——榕树
福州植榕,古已成风。特别是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满城绿荫,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称。榕树四季常青、枝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风貌。福州城区有古榕树近千株,其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相传是北宋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练武时植下的,树高20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命名榕树为市树。
市花——茉莉花
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中国之首。宋时福州已普遍栽培茉莉。福州城郊有许多成片栽培的茉莉园。它象征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芬香四播。以茉莉花薰制的福建茉莉花茶亦久负盛名,远销海内外。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命名茉莉花为市花。
市果——福桔
福州盆地盛产柑桔,尤以桔子为最,且皮薄、色红、汁多、味甜,风味独特,称为“福桔”。福桔成熟期恰在岁末,福州风俗以“红”见好,且“桔”与“吉”音似,所以成为民间吉祥物和贺年赠品。主要产区分布在闽江两岸。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命名福桔为市果。
十大名片
福州“十大名片”评选活动始于2006年12月18日,2007年4月28日活动结果揭晓,分别是: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林则徐、三山两塔一条江、鼓山、闽剧、温泉、寿山石、昙石山文化遗址、青云山。
通行语言
福州地区通用福州话,本地人称之为平话(一说:百姓话(意为民间话,在福州方言中百姓读快点和平字的差别细微))。福州方言(闽东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福州话主要通行于福建地区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带,涵盖11个县市,分别是古田、屏南、闽侯、永泰、闽清、长乐、福清、平潭、罗源、连江和福州,使用的人口超过一千万。宁德市(旧福宁府)所辖的7县(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福鼎)能听懂。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
民间习俗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节俗
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因鸭蛋与福州话发音“压浪”谐音,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厨师们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食俗
闽菜世界闻名,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当地的风味小吃有鱼丸、拌面、肉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春卷、炒粉、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显示了两大光鲜特征:一为刀工灵巧高明,寓趣于味,素有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较为有名的菜品如炒螺片。二为汤菜众多,变化多种多样,素有“一汤十变”之说。著名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其中以聚春园佛跳墙最为有名。
福州五大代表菜: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五碗代表: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肉燕。
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冬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为原料,加工巧妙,烹制有方,味道很不错。福州许多寺庙、莱馆都经营素菜,其中以鼓山涌泉寺的素菜最为著名。名素菜有“南海金莲”、“半月沉江”、“石鼓三鲜”、“涌泉三丝”等30多种。
地方文化
昙石山文化:昙石山文化因昙石山古人类遗址而名。遗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已有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比,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1954年发现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已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兴办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同治四年(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其兴办的40多年里,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并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
“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
寿山石文化:寿山石文化以寿山石雕为载体。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
传统艺术
闽剧: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郑振铎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
评话: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
十番: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宗教文化
福州宗教文化丰富,有“佛国”之称,重点佛教寺院有6座(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地藏寺、万福寺、雪峰寺),为全国城市之最,福州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最多的城市。
福州的外来宗教文化历史悠久,而且这些宗教几乎都是在传入中国之初就在福州建立了据点,这与福州自古以来就是海外贸易的港口密切相关。早在东汉时期,福州就与东南亚国家有贸易往来。唐宋时期,福州已成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国际贸易港口。明代,福州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一带)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福州港正式成为国家港口。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后开禁设关,福州对外贸易又趋繁荣,“使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长期以来,外国使节、商人等纷至沓来,使福州的外来宗教文化丰富多样。
福州保留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遗存。三国时期,佛教就已传入福州。五代,福州有了“佛国”之称。福州开元寺是福州市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距今有近1500年的历史。福州另一佛教寺院——鼓山涌泉寺的历史亦可追溯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福州南门兜有一座清真寺,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从清真寺内保存的明、清碑记大致可以了解当时福州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状况。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来到福州传教。10年后,福州城内已有教徒百人。福州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是南台岛的泛船浦天主教堂(建于公元1868年)。
福州的另一宗教文化是其带有海洋性特征的民间信仰,这与其地里环境相关。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濒临东海,本是水国之乡,江河、湖塘、河浦、沙洲极多。城区有白马河、东西河、晋安河、光明港4条主河道,另外还有安泰河、打铁港、五四河、瀛洲河、达道河、茶亭河、洋洽河、龙津河等10多条内河。江海内河相连,海潮江水相通,使福州文化中烙下了海洋性特征。福州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体现在其民间信仰上,即福州人对河神、海神的崇拜。
风景名胜
综述
福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拥有三坊七巷、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福州市著名的历史古迹有150多处,其中三坊七巷、林则徐墓、福州华林寺、乌塔、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
景点
人文古迹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地段分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三种类型,分类进行保护。主要历史地段包括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3片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乌山、屏山、于山、冶山、西湖、马尾、林浦、螺洲、洪塘、阳岐、闽安、南屿等13片历史风貌区,大桥头台江汛、泛船浦、马厂街、公园路、禅臣花园、福建私立协和大学、鼓岭等7片历史建筑群。
地方特产
福州十邑十个县的特产名产丰富,有“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蛤匹富齐青”、“两信潮生海接天,鱼虾入市不论钱”(《福建通志》)之称。拥有龙眼、荔枝、柑桔、橄榄、芙蓉李、茶叶、香菇、竹笋、莲子,鱼、虾、螺、蚌、麂、雉、鹧鸪、石鳞、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等特产或名产。福州软木画、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平潭贝雕,其中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著名人物
福州是产生进士(4100多人)、状元(31人)和“两院”院士(67人)最多的地区之一。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就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中国各地区的前茅。截至2010年11月,福建籍及在福建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达133人(其中,严恺、闵桂荣为两院院士),居全国第三位,位列江浙之后。
无诸、董奉、隐元、王审知、黄龟年、陈襄、蔡襄、郑善夫、林瀚、谢肇淛、张元干、沈绍安、林则徐、陈景润、沈葆桢、吴石、黄乃裳、梁章钜、林觉民、林森、严复、林纾、刘步蟾、庐隐、陈绍宽、林徽因、林祥谦、李俨、郑振铎、侯德榜、张钰哲、邓拓、郑天挺、林如高、萨镇冰、冰心、高士其、高鲁、陈子奋、萨本栋、陈彪、吴清源、吴孟超、郑敏、谢冕、陈赫、陈凯歌、 李炜、黄珊汕、林锴、林妙可、林志颖、严恺、郑罗茜、江祖平、陈浩民、萧蔷、陈茹玉、欧豪、曹德旺
城市荣誉
2011年12月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2年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城乡绿化先进集体”称号,三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连续四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荣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2016年,福州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六名。
2017年5月,第十二届世界低碳城市联盟大会,授予福州市“年度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奖”。
2017年10月,福州入选“国家森林城市”。
2017年12月24日,福州入选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017年12月26日,福州入选“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
2017年12月29日,福州入选“2017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