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锐思一带一路信息平台已升级,欢迎使用!

黑龙江

2017-12-28 18:36:59

黑龙江概况


  黑龙江省,简称黑,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最东北部,中国国土的北端与东端均位于省境。因省境东北有黑龙江而得名。

  黑龙江东部和北部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河与俄罗斯为邻,与俄罗斯的水陆边界长约3045公里;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吉林省。介于北纬43°26′~53°33′,东经121°11′~135°05′,南北长约1120公里,东西宽约930公里,面积47.3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共64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45个县、1个自治县。所辖哈尔滨为副省级市,齐齐哈尔为较大的市(拥有地方立法权)。黑龙江西部属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北部、东南部为山地,多处平原海拔50~200米。

  黑龙江是中国重工业基地,工业门类以机械、石油、煤炭、木材和食品工业为主。

历史沿革


  黑龙江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代肃慎、东胡、秽貊三大族系的部分先民,就已定居在黑龙江地区。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就有夫余政权建立,地跨今黑龙江省南部。

  秦以后,在黑龙江地区生息活动的先后有挹娄人、夫余人、鲜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

 

  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最盛时辖5京15府62州,地跨今黑龙江东部和南部。定都上京(今宁安)。唐代设忽汗州、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室韦都督府(黑龙江西部)。

  辽时归东京道管辖。

  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定都会宁府(今阿城),直至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金时属上京道管辖,下辖三路,即恤品路、胡里改路、蒲峪路;在两个地区设泰州和肇州。 

  元设开元路、水达达路,隶属辽阳行省。

  明设奴儿干都司。

  清设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管辖黑龙江地区。

  1652年,清廷派梅勒章京率兵驻守宁古塔(今海林、宁安境内)地方,翌年升为昂邦章京。东北地区被划分为两大军事驻防区域。

1671年,清朝沿黑龙江岸筑城,名黑龙江城,清朝后期后改为黑龙江省。

  1683年12月,清廷决定,划出宁古塔将军(吉林将军)所辖之西北地区,增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将军辖区。

  1691年建齐齐哈尔城,1699年黑龙江衙门由墨尔根迁到齐齐哈尔,从此,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的首府,是黑龙江近300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形成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共同守卫东北。这是黑龙江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

  1858年和1860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和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行政区域大为缩小。

  1862年(同治元年)开始,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取消副都统,相继设立道、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建置。

  1900年,江东六十四屯被沙皇俄罗斯武力占领。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4月,清廷对东北地区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从本来设置的将军改设巡抚,为一省之长。实行省、府、县三级体制。在省之下、府之上设立道以为监察区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沿袭清代省、道、县三级体制,共辖龙江、绥兰、黑河3道,省会齐齐哈尔。后增设呼伦道,共为4道,21县,6设治局。当时为吉林省所辖而今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有滨江、依兰2道,18县。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政府逐步收回中东路“附属地”的行政主权。1920年将该区域定为“东省特别区”。1922年东北当局设立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以统一监督节制该区域内的军警、外交、司法各机关。

  1924年5月,北京政府批准东省特别区独立于黑龙江、吉林两省区域之外,成为与省并列的特别行政区。 1930年黑龙江省辖42县,11设治局。当时隶属于吉林省今属黑龙江省的有22县。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权实行省、县(市)二级体制。从1934年开始对东北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省的数量增多,区域划小。伪满洲国覆亡前夕,东北地区划分为15省1特别市,其中在今黑龙江省内设有龙江、滨江、三江、黑河、北安、东安6省,下辖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东安5市,74县,3旗。

  自1945年11月至1946年5月,在黑龙江省境内先后成立了5省1直辖市民主政府,即黑龙江、嫩江、合江、绥宁、松江5个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

  1946年8月,东北各省市行政联合办事处在哈尔滨成立,是东北地区最高行政机关,哈尔滨在东北所处的位置称之为北满。后改称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下,实行省(特别市)、县(市)二级行政制度。

  1946年10月,绥宁省改设为牡丹江专区,直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同年11月,哈尔滨市改称特别市。

  1947年2月至9月,黑龙江、嫩江2省曾合并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省会齐齐哈尔。同年8月,牡丹江专区撤销,设立牡丹江省,1947年7月该省撤销,所辖区域分别并入合江、松江2省。

  1949年5月,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成立新的松江省,省会哈尔滨。同时,将哈尔滨市改为松江省辖市。黑龙江、松江两省共辖5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兴山),71县,2矿区(鸡西、双鸭山),2旗。解放战争时期,在黑龙江省境内曾设立专区一级的行政区域,除黑河专区外,存在时间均不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省、市(地)、县3级体制。黑龙江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仍设松江、黑龙江两省,所辖市(地)、县(旗)不变。

  1950年10月,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市设立了市辖区行政建置。松江省省会哈尔滨市也开始设立相当于县一级的市辖区,两省共有14个市辖区。

  1953年8月,哈尔滨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

  1954年8月,松江省建制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由齐齐哈尔市迁往哈尔滨市,哈尔滨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为黑龙江省省会。同时,将原黑龙江省所辖白城地区的7县划归吉林省管辖。此后,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域再没有大的变化。合省后的黑龙江省辖98个县级以上行政建置单位,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市、佳木斯、鹤岗5市,黑河、嫩江、合江3专区,66县、旗,2个兼有行政职能的县级矿区(鸡西、双鸭山),22个市辖区。

  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民函[2015]361号)批复同意撤销东宁县,设立县级东宁市,以原东宁县的行政区域为东宁市的行政区域,东宁市人民政府驻东宁镇通政路1号。东宁市由黑龙江省直辖,牡丹江市代管。

  2016年01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抚远撤县设市。

行政区划


  黑龙江省第一个省会是黑河(瑷珲城),第二个省会是嫩江(墨尔根),第三个省会是齐齐哈尔,第四个省会是哈尔滨。

  截至2013年,黑龙江省下辖13个地级行政单位,分别是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大兴安岭、黑河、绥化、伊春、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另有两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绥芬河、抚远。

 

  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平房区、松北区、香坊区、呼兰区、阿城区、双城区、依兰县、方正县、宾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尚志市、五常市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建华区、铁锋区、昂昂溪区、富拉尔基区、碾子山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龙江县、依安县、泰来县、甘南县、富裕县、克山县、克东县、拜泉县、讷河市

  鸡西市:鸡冠区、恒山区、滴道区、梨树区、城子河区、麻山区、鸡东县、虎林市、密山市

  鹤岗市:向阳区、工农区、南山区、兴安区、东山区、兴山区、萝北县、绥滨县

  双鸭山市:尖山区、岭东区、四方台区、宝山区、集贤县、友谊县、宝清县、饶河县

  大庆市: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红岗区、大同区、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伊春市:伊春区、南岔区、友好区、西林区、翠峦区、新青区、美溪区、金山屯区、五营区、乌马河区、汤旺河区、带岭区、乌伊岭区、红星区、上甘岭区、嘉荫县、铁力市

  佳木斯市:向阳区、前进区、东风区、郊区、桦南县、桦川县、汤原县、同江市、富锦市、抚远市

  七台河市:新兴区、桃山区、茄子河区、勃利县

  牡丹江市:东安区、阳明区、爱民区、西安区、林口县、绥芬河市、海林市、宁安市、穆棱市、东宁市

  黑河市:爱辉区、嫩江县、逊克县、孙吴县、北安市、五大连池市

  绥化市:北林区、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安达市、肇东市、海伦市

  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

  备注:以上行政区划按照行政区划代码顺序排序;大兴安岭地区的四个区由于特殊性暂未列入民政部行政区划表中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黑龙江是中国位置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经度最东的省份。黑龙江省西起 121°11′,东至135°05′,南起43°25′,北至53°33′,南北跨10个纬度,2个热量带;东西跨14个经度,3个湿润区。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相邻,边境线长3045千米,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远东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西部与南部分别与内蒙古和吉林省相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

  地形地貌

 

  黑龙江省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中间以伊勒呼里山为连接;东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平均海拔为50~200米。省内最高点是海拔1690米的大秃顶子山。

  气候特征

  黑龙江省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最东北部,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从1961~1990年30年的平均状况看,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5℃~5℃之间,由南向北降低,大致以嫩江、伊春一线为0℃等值线。≥10℃积温在1800℃~2800℃之间,平原地区每增高1个纬度,积温减少100℃左右;山区每升高100米,积温减少100℃~170℃。无霜冻期全省平均介于100~150天之间,南部和东部在140~150天之间。大部分地区初霜冻在9月下旬出现,终霜冻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结束。

  全省年降水量多介于 400~650mm之间,中部山区多,东部次之,西、北部少。在一年内,生长季降水约为全年总量的83%~94%。降水资源比较稳定,尤其夏季变率小,一般为 21%~35%。全省年日照时数多在 2400~2800小时,其中生长季日照时数占总时数的44%~48%,西多东少。

  全省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与长江中下游相当,年太阳辐射总量在44×108~50×108焦耳/平方米之间。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夏季最多, 冬季最少,生长季的辐射总量占全年的 55%~60%。年平均风速多为2~4米/秒,春季风速最大,西南部大风日数最多、风能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2种,占全国已发现234种各类矿产的56.4%。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占全国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种数(223种)的 36.3%。其中能源矿产5种,黑色金属矿产3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6种,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8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建材和其他非金属矿产32种,水气矿产2 种。

  保有储量位居全国首位的有10种,即:石油、晶质石墨、颜料黄黏土、长石、铸石玄武岩、岩棉玄武岩、火山灰、水泥用大理岩、矽线石、铼矿;位居第2位的有2种,即:玻璃用大理岩、浮石;位居第3位的有6种,即:硒矿、珍珠岩、玻璃用脉石英、陶粒用黏土、制灰用石灰岩、泥炭;占前10位的矿产有42种。全省铁、锑、镍、钻、硼、萤石、石棉、磷矿、硫铁矿、钾等成矿地质条件较差,资源可利用程度低,自给率不足。 

  林业资源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林业省份之一,天然林资源是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的主体,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及完达山。

  黑龙江林业经营总面积317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有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3.6%,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森林树种达100余种,利用价值较高的有30余种。

  能源资源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是主煤炭调出省之一。其中东部地区为优质煤炭产区,有鸡西、鹤岗、双鸭山及七台河四大煤矿,是我国煤油焦煤的重要产区之一。

  省内有目前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

  除此之外,电力和燃气也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前,黑龙江仅有一座镜泊湖水电站。几十年来,水火电站有了同时发展。至1999年省内大小电站电厂近200个,装机总容量近千万兆瓦。全省水电发电量达14亿兆瓦小时。哈尔滨燃气化工总公司所属哈依煤气工程,日产煤气189万立方米,建设总规模为"亚洲之最"。


  土地资源

  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为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农用地面积3950.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建设用地148.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1%。未利用地615.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3.01%。农用耕地1187.1万公顷,占农用地的30%;园地6万公顷,占0.2%;林地2440.3万公顷,占61.8%;牧草地222.4万公顷,占5.6%;其他农用地94.5万公顷,占2.4%。

  建设用地中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5.8万公顷,占78%;交通运输用地11.8万公顷,占7.9%;水利设施用地20.8万公顷,占14.1%。未利用地458.4万公顷,占72.7%;其他未利用地172.54万公顷,占27.3%。全省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面积有所增加,林地、园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其他土地面积有所减少。全省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有1.9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31公顷(合4.6亩/人),人均耕地面积略有增加。

  动物资源

  全省野生动物共476种,其中兽类88种、鸟类361种、爬行类16 种、两栖类1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兽类有东北虎、豹、紫貂、貂熊、梅花鹿5种,鸟类有丹顶鹤、大鸨、白獾、中华秋沙鸭等1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兽类有马鹿、黑熊、棕熊、雪兔等11种,鸟类有大天鹅、花尾榛鸡、鸳鸯等56种。其中有许多都是本省乃至全国十分珍贵的野生动物,如东北虎、紫貂、梅花鹿、马鹿等。鸟类中久负盛名的“飞龙”即是分布在全省的花尾棒鸡。全省有东北虎10只、紫貂2100只、貂熊60只、原麝920只、马鹿2200只、驼鹿4600只、丹顶鹤500只、黑嘴松鸡1 200只、大鸨120只、白鹤90只。

  植物资源

  黑龙江省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构成了全省以山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全省林地面积占整个土地面积的近一半。此外,还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这些复杂的地域中分布着大约2100余种的植物,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达1 000余种。

  这些植物资源按用途可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野果植物、淀粉植物、油料植物、色素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饲料植物、木材植物、树胶植物、树脂植物、纤维植物、环保植物、观赏植物、农药植物、蹂料植物等17大类。在木材植物中有全国十分珍贵的红松、黄菠萝、核桃揪、水曲柳、东北红豆杉等,本省林区每年都为国家生产大量的木材。食用植物是本省野生经济植物中分布较多、贮量较大的一类,其中以蕨菜、薇菜、老山芹等产量为最大。 

  水资源

  黑龙江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组成的黑龙江流域,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牡丹江、呼兰河、蚂蚁河、海浪河、呼玛河、额木尔河、讷谟尔河、汤旺河、拉林河、乌斯浑河、乌裕尔河等;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4处较大湖泊及星罗棋布的泡沼。

  全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 918条,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6.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97.44亿立方米,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173.14亿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10.3亿立方米,人均水量2160立方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6年全省年平均降水深为523.0毫米,折合水量2378.57亿立方米,比上年多4.3%,比多年平均少2.0%,为平水年份。

  全省年平均径流深为132.4 毫米,折合水量为602.24亿立方米,比上年少1.6%,比多年平均少12.2%。 全省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1.59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19.51 亿立方米,山丘区与平原区重复计算量为11.85亿立方米,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79.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125.69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727.93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为286.2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用水量171.82 亿立方米,地下水用水量114.41亿立方米。

经济


  综述

  2012年,黑龙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69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13.7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6456.4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5121.4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为15.4:47.2:37.4,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8%、51.9%和40.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5711元,比上年增长9.9%。从行业分类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0%,金融业增长20.7%,房地产业增长9.1%。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2%,低于年初调控目标(3.5%左右)。其中,城市上涨3.3%;农村上涨2.9%。从商品类别看,呈现“六升二降”:食品上涨5.5%(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5.4%)、居住上涨3.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5%、烟酒及用品上涨3.0%;衣着价格上涨2.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交通和通信下降0.5%。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2%,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与上年持平。

  第一产业

  2012年,黑龙江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13.7亿元,总量比上年增加4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478.2亿元,增长5.8%;林业增加值62.3亿元,增长6.7%;牧业增加值506.5亿元,增长7.9%;渔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7.5亿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68.5:3.5:24.8:1.3:1.9变化为69.9:2.9:24.0:1.4:1.8。

  2012年粮食总产量5761.5万吨,比上年增长3.4%,继续巩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地位。四大粮食作物产量“两增两减”:水稻产量2171.2万吨,增长5.3%;玉米2887.9万吨,增长7.9%;小麦70.0万吨,下降32.5%;大豆463.4万吨,下降14.4%。

  2012年蔬菜产量876.4万吨,增长11.0%;瓜果类211.8万吨,下降6.1%;甜菜273.1万吨,下降0.7%;油料22.5万吨,下降3.4%;烤烟8.8万吨,增长12.8%;亚麻1.0万吨,下降12.1%。

  2012年猪牛羊肉产量180.2万吨,比上年增长7.2%;禽肉产量33.7万吨,增长9.0%;鲜牛奶产量559.9万吨,增长3.1%;鲜蛋产量108.2万吨,增长2.6%。2012年猪、羊和家禽存栏数分别为1381.6万头、898.3万只和1.5亿只。

  2012年末黑龙江绿色食品认证个数1640个,比上年增加39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6720万亩,增长4.7%;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14.7万户。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产品产量1040万吨,增长14.3%;实现产值650亿元,增长49.4%;实现利税63.1亿元,增长47.1%。

  第二产业

  2012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6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3%,贡献率为4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下同)实现增加值475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227.2亿元,增长10.3%;集体企业增加值100.0亿元,增长13.0%。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961.5亿元,增长14.2%;重工业增加值3798.4亿元,增长9.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加值3703.2亿元,增长10.2%;小型企业增加值952.0亿元,增长13.7%。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497.0亿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利润1201.0亿元,下降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72.9,下降8.6点。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76.0亿元,增长8.8%,其中利润362.0亿元,增长6.6%;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3.3,提高16.4点。

  2012年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04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4108.8亿元,比上年增长9.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6.3%。其中,食品工业增长22.2%;石化工业增长9.3%;装备工业增长9.6%;能源工业增长6.6%。


  在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位721户,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高于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6个百分点,占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9.6%。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4种工业产品中,2012年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40种,占55.1%,其中有67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在重点考核的27种工业产品中,增幅较大的产品有:工业锅炉增长1.1倍,大米增长47.4%,成品糖增长30.6%,生铁增长14.9%。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673.0万吨标准煤,增长1.7%。其中,天然原油4001.5万吨,与上年持平;原煤8683.4万吨,增长1.7%。

  2014年8月15日,由黑龙江建业燃料有限责任公司与丹麦生物燃料技术控股公司合作投建的大型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基地在哈尔滨市呼兰区正式奠基开工,据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生物乙醇燃料转化加工基地。

  第三产业

  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按地域分,城镇零售额4777.9亿元,增长16.0%,其中城区3807.3亿元,增长16.2%;农村(县以下)零售额675.5亿元,增长15.5%。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752.5亿元,增长21.9%;零售业零售额4010.3亿元,增长14.9%;住宿业零售额63.9亿元,增长15.3%;餐饮业零售额619.5亿元,增长15.9%。

  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3.5%,衣着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3.1%,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9.6%,燃料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9.5%。黑龙江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批发零售贸易业24类产品中,全部商品零售额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家具类增长60.8%,通讯器材类增长49.2%,文化办公用品增长47.9%,中西药品类增长32.1%,化妆品类增长25.8%,金银珠宝类增长23.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7%,汽车增长10.0%。

  2012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2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96.8亿元,增长7.2%;邮政业务总量28.2亿元,增长10.6%。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40496公里,增加1.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76.1万户,下降2.2%,其中,城市594.3万户,下降2.3%;农村181.7万户,下降2.0%;移动电话用户2853.8万户,增长11.2%。黑龙江电话普及率为94.7部/百人,比上年提高7.1部。固定互联网络用户453.7万户,增长13.9%,其中宽带接入用户435.8万户,增长12.7%。移动短信和移动彩信业务量分别为164.4亿条和2.7亿条,手机电视用户85.6万户。

  201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326.6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年初增加1998.1亿元,比年初增长14.0%。其中,单位存款余额6491.5亿元,增加772.6亿元,增长13.5%;储蓄存款余额9269.2亿元,增加1121.8亿元,增长13.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06.7亿元,比年初增加1358.0亿元,比年初增长15.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057.1亿元,增加618.1亿元,增长18.0%;中长期贷款余额5441.3亿元,增加623.0亿元,增长12.9%。

  2012年末,黑龙江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1家,2012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家,首发募集资金5.25亿元。

  2012年保费收入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财产险收入101.2亿元,增长17.6%;寿险收入219.6亿元,增长3.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23.4亿元,增长21.1%。2012年赔付额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50.5亿元,增长38.5%;寿险赔付金额40.7亿元,下降7.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金额7.1亿元,增长15.8%。

旅游


  综述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黑龙江省有10个,即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黑河市、伊春市、哈尔滨市阿城区、绥芬河市、虎林市、铁力市。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2处。

  自然保护区:黑龙江省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5处。其中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大型水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黑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34处,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即五大连池、镜泊湖;省级风景名胜区32处,即太阳岛、明月岛、晨星岛、兴凯湖、莲花湖、二龙山、桃山等。

  黑龙江有96处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4处、省级42处。著名的森林公园有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宁安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牡丹江国家森林公园等。

  地质公园:黑龙江省地质公园15个,其中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五大连池既是世界地质公园,也是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9个。

  黑龙江是中国火山遗迹较多的省区之一,火山活动为其创造了著名的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市的五大连池、温泉及熔岩地貌,镜泊湖的吊水楼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熔岩隧道等。

 

  自然人文景色

  扎龙自然保护区、兴凯湖、冰河上的渔猎民族、雪域与森林、漠河、镜泊湖、五大连池、东北秧歌、五常磨盘山漂流、西满革命烈士陵园、冰雪建筑文化、冰雪饮食文化、横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多彩的民俗民风

  冰雪旅游

  黑龙江省大部分区域处于中温带,山区冬季雪量大,雪期长(120天左右),雪质好,适于滑雪旅游。滑雪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大区域:哈尔滨市、伊春市、牡丹江市和大兴安岭地区。著名景点有:哈尔滨亚布力滑雪场、海林雪乡、中国雪谷、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

  避暑旅游

  黑龙江省夏季凉爽,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浩瀚的林区是避暑的好去处。 


  历史古迹

  黑龙江省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并且具有塞外特色,共有6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哈尔滨 、齐齐哈尔。

 

  哈尔滨市,是国家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有代表世界多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近百处,素有“东方小巴黎 ”、“东方莫斯科”之称。而齐齐哈尔市,有着800多年的建城史和255年的黑龙江省省会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且文化多元,遗存丰富,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哈尔滨市著名景点有: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街、老道外、太阳岛风景区、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哈尔滨文庙、北方森林动物园、帽儿山森林公园、极乐寺、龙塔等。

  齐齐哈尔著名景点有: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将军府、龙沙公园、望江楼、寿公祠、昂昂溪古文化遗址、金长城、劳动湖、罗西亚大街等。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宁安市、依兰县、阿城区、呼兰区等。

  主要古迹: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将军府、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黑龙江督军署、卜奎清真寺、中东铁路建筑群、虎林要塞陈列馆、爱辉历史陈列馆、大庆铁人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湿地旅游

  天然湿地434万公顷,占黑龙江国土面积的9.18%。具体分布在三江平原156万公顷、松嫩平原78万公顷、大兴安岭85万公顷、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区 115万公顷。按照类型可划分四大类,即河流湿地46万公顷、湖泊湿地43万公顷、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332万公顷、库塘13万公顷。黑龙江拥有扎龙、洪河、兴凯湖和三江四块国际重要湿地。

  边境旅游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有3000余公里的边境线,其中界江2300公里;有25个开放口岸,绥芬河市、黑河市、东宁县、抚远县的边境出入境游客量排在前4位。

  民俗风情

  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黑龙江省保留着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如昂昂溪遗址和新开流遗址、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以农耕为主的满族、朝鲜族,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和以牧业为主的蒙古族、达斡尔族,这些民族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风情,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

版权所有:北京聚源锐思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08128号   版本号 2022/01/18   服务热线:010-82601461 | 企业邮箱:resset@ress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