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
2017-12-29 08:42:45
宁夏概况
宁夏,全称: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东邻陕西省,西、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南部和东南部与甘肃省相连。南北相距约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总面积为6.64万多平方千米。自治区首府银川。
宁夏得黄河水灌溉而形成了悠久的黄河文明。早在三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历史沿革
西周建都于镐(今西安市西)其统治中心在陕西关中,故其以北地区,包括内蒙河套,宁夏全境及陕西、山西北部称为朔方。
春秋时期,今固原地区为乌氏戎所居,今银南地区以盐池为中心是朐衍戎的势力范围。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攻取乌戎地,置乌氏县(今固原县南泾水北岸)辖今固原地区。之后又在盐池县境设立朐衍县、辖今银南地区。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后,两县划归北郡管辖,这是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
秦朝时宁夏为北地郡,郡治在甘肃宁县。并在此地修建了秦长城和秦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
汉朝属朔方史部。西汉时将北地郡治往今甘肃环县;固原设安定郡;宁夏分属北地郡和安定郡。汉武帝曾两次巡视宁夏,移民70万,朝廷大量“募民徙塞下屯耕”大兴水利。
东汉将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肃镇原县,将北地区郡治移至今吴忠市利通区西南。
十六国时期,为匈奴铁佛部首领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领土。
北魏、北周时继续推行移民兴屯,再次得到有效开发,宁夏始称“塞北江南”。
唐朝时期,宁夏全境属关内道,设6州:原州、灵州、西会州、安乐州、雄州、警州。
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登基,为唐肃宗。
北宋时期宁夏地区属秦凤路,后宁夏北部被党项族李继迁占领,北宋只控制宁夏南部,宁夏南部改属泾原路。1038年,李继迁之孙李元昊在宁夏兴庆建立大夏国,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
1227年,成吉思汗通过发动六次战争历时23年,攻占兴庆,西夏灭亡。
公元1271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时期在西夏国故地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宁夏府路,宁夏由此得名。
明初在宁夏设府,后改卫。曾增设宁夏左屯卫,中屯卫和前卫、中卫、后卫。后改设宁夏镇和固原镇,长城沿线设九个防区,称九镇,为明代边重镇之二。
1648年,清朝在宁夏设巡抚,属陕西布政司,下制卫所,宁夏为准省级。后撤,改宁夏府,下设州县,归属甘肃,但又升宁夏总兵为提督,继增置满营将军府于宁夏,仍不失省级格局。
1912年元月1日成立了中华民国,改府为道。因右为朔方,改为朔方道。1913年,又改回宁夏道。
1928年10月17日,民国中央政府第159次会议决议设省。全区面积约274910平方千米。
1929年建省。辖朔方道八县外,将阿拉善、额济纳划入。又将阿拉善之巴格的磴口划置磴口县。
1933年元月,马鸿逵受蒋介石委任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主政宁夏。
1933年9月划中卫县东部为中宁县,1941年4月1日划宁夏、宁朔两县为永宁县,平罗县北增为惠农县、陶乐县,并将宁夏县改名为贺兰县。
1945年将灵武县属之吴忠镇改为吴忠市。新的宁夏领二旗九县:阿拉善旗、阿济纳旗;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中卫县、灵武县、金积县、盐池县、镇戎县(后改为预旺县、再改为同心县)、磴口县。增设香山、居延、紫湖三个设治局,1944年4月增设银川市。1947年宁夏地方政府置银川市。此后,直到解放前夕,全区共增设达13县,1市、3设治局。
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同年12月23日成立宁夏省,沿用了宁夏原称。额济纳旗划由甘肃酒泉专区代管,并于同年10月25日成立了宁夏省人民政府。1949年10月23日,中共宁夏省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共阿拉善旗工作委员会。同时,调三边军分区三大队驻防定远营。
1950年1月,成立吴忠市,5月又改为吴忠镇,10月恢复为吴忠市。5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原定西专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划归平凉专区。
1952年5月,永宁县第四、第六两区及贺兰县第四区各一部划归银川市。8月15日,为增进民族团结,改阿拉善旗首府定远营为“巴音浩特”,10月16日中央批复备案通过。
1953年11月27日,甘肃省人民政府通知,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0月29日正式成立,4月1日,宁夏“金、灵、吴、同”回民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吴忠市成立,与吴忠市人民政府合署办公。4月4日,宁夏省政府批准,惠农县成立两个相当于区级的回族自治区,即宝丰回族自治区和灵沙回族自治区。5月,中宁县耍义山乡(原四区六乡)划归同心县管辖。7月,宁夏“金、灵、吴、同”回民自治区筹委会改名为宁夏省河东回族自治区筹委会。
1954年4月21日,宁夏河东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下辖吴忠市、金积县、灵武县和同心县。1954年7月14日,内务部批准,银川市由6个区合并为4个区。1954年9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并入甘肃省。1954年11月3日,宁夏合并于甘肃后,原河东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不变,新设银川专区。1954年11月经内务部批准,惠农县人民政府由宝丰城迁驻黄渠桥。
1955年4月28日,甘肃省河东回族自治区更名为甘肃省吴忠回族自治州,领导金积县、灵武县、同心县,并代管盐池县。12月1日,国务院批准盐池县正式划归吴忠回族自治州管辖。1955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改名为固原回族自治州。
1957年7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以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辖2市、1专区、17县: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县、中宁县、同心县、灵武县、盐池县、金积县、固原县、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总面积约6.64万平方千米。
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所辖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辖2市、1专区、1旗、16县,市辖县级区2个。自治区面积由原6.64万平方千米增至17万多平方千米。
1970年,固原专区改为固原地区。
1979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准将阿拉善左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7月1日起正式划回)。
宁夏回族自治区辖2地级市(银川、石嘴山)、2地区(银南、固原),16县,市辖县级区7个。
1980年1月1日,取消“革命委员会”,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并以“乡”名称逐步取代“人民公社”名称。
2001年7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固原地区和固原县,设立地级固原市和原州区。
2002年10月19日,撤销银川市城区、新城区和郊区,将银川城区分别设立银川市兴庆区、西夏区和金凤区;撤销石嘴山市石炭井区,并入大武口区。10月25日,灵武市由吴忠市代管变更为由银川市代管;红寺堡开发区划归吴忠市管辖。
2003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中卫县,设立地级中卫市,设立沙坡头区;将中宁县、海原县划归入中卫市,随后撤销石嘴山市惠农县和石嘴山区,设立惠农区;撤销陶乐县。
2008年,将海原县的徐套乡划归中宁县管辖(9月11日正式移交),将兴隆乡划归同心县管辖,将固原市原州区七营镇、甘城乡划归海原县管辖。调整后,海原县辖5个镇、12个乡:海城镇、李旺镇、西安镇、黑城镇、七营镇、史店乡、贾塘乡、红羊乡、关桥乡、李俊乡、树台乡、高崖乡、郑旗乡、九彩乡、关庄乡、曹洼乡、甘城乡。【2008年7月,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原州区甘城乡划归海原县管辖的决定》,原固原市原州区甘城乡正式划归中卫市海原县管辖】
2008年6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海原县政府驻地由海城镇迁至黑城镇。分析黑城镇地名历史和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群众、市县更名意见的基础上,自治区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确定,海原县新址驻地黑城镇更名为三河镇。【注:海原县实行一县两城,县政府仍驻海城镇】
2009年10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
2009年12月15日,宁夏成为中国5个“省直管县”试点省区之一,同心县、盐池县列为吴忠市扩权强县试点县。
2013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设立海兴开发区。
2016年8月19日,中卫市沙坡头区正式挂牌,标志着该区以市辖区行政建制模式独立运行。
行政区划
2015年0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划分为5个地级市,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1个县,另外还辖1个开发区。
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
吴忠市:利通区、红寺堡区、青铜峡市、同心县、盐池县
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
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宁夏疆域轮廓南北长、东西短,呈十字形。南北
相距约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头道坎北2公里的黄河江心,南迄泾源县六盘山的中嘴梁),东西相距约250公里(西起中卫营盘水车站西南10公里的田涝坝,东到盐池县柳树梁北东2公里处),总面积为6.64万多平方千米。
气候环境
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居西北内陆高原,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雨季多集中在6—9月,具有冬寒长,夏暑短,雨雪稀少,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南寒北暖等特点。由于宁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以夏季基本没有酷暑;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8℃以下,极端低温在零下22℃以下。宁夏气候的最显著特征是:气温日差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一般可达12—15℃。[7] 全年平均气温在5-9℃之间,引黄灌区和固原地区分别为全区高温区和低温区。
宁夏降水量南多北少,大都集中在夏季。干旱山区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引黄灌区年平均157毫米。1995年引黄灌区年降水量203.7毫米,干旱山区年降水量317.8毫米。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这里长年干旱,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在1000毫米以上,且多发各种自然灾害。
地形地貌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大地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
南部的六盘山自南端往北延,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东侧和南面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和南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间与平原交错。卫宁北山、牛首山、罗山、青龙山等扶持山间平原,错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前缘为一陡坎,是宁夏向东突出的灵盐台地。
宁夏按地形大体可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洪积冲积平原和六盘山、罗山、贺兰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征,还可分为南部暖温带平原地带,中部中温带半荒漠地带和北部中温带荒漠地带。全区从南向北表现出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据2004年初统计数据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
宁夏有名的山地有贺兰山和六盘山。贺兰山绵亘于宁夏的西北部,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宽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达3556米。六盘山古称陇上,位于宁夏的南部,耸立于黄土高原之上,是一条近似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脉。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黄河自中卫入境,向东北斜贯于平原之上,河势顺地势经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层深厚,地势平坦。
宁夏南部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其上黄土覆盖,厚的地方可达100多米,大致由南向北厚度渐减。六盘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显著,地势起伏较大,山高沟深。
在宁夏版图上,包含了类型多样的地貌: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应俱全,使宁夏呈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
水文特征
宁夏全区平均年水面蒸发量1250毫米,变幅在800~1600毫米之间,是中国水面蒸发量较大的省区之一。全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9.493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18.3毫米,是黄河流域平均值的1/3,是中国均值的1/15。年径流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山地大,台地小;南部大,北部小。年径流深由南部六盘山区东南侧的300毫米,向北递减至引黄灌区边缘不足3毫米,相差近百倍,且70%~80%的径流集中在汛期。
宁夏水资源以硫酸盐类和氯化物为主。全区平均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面积占57%;黄河宁夏段水质矿化度500毫克/升左右,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基本符合标准。而中部干旱带和黄土高原丘陵区最为缺水,不仅地表水量小,且水质含盐量高,多属苦水或因地下水埋藏较深,利用价值较低。泾河水利资源较丰富,但其实际利用率较小。另外,有黄河流域内流区(盐池)、内陆河区(属内蒙古石羊河的中卫市甘塘)。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以煤和非金属为主,金属矿产较贫乏,已获探明储量的矿产种类达34种。宁夏人均自然资源潜在价值为中国平均值的163.5%。
煤炭探明储量300多亿吨,预测储量2020多亿吨,储量位居中国第六位,人均占有量是中国平均水平的10.6倍,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分布广泛,含煤地层分布面积约占宁夏面积的1/3,形成贺兰山、宁东、香山和固原四个含煤区。
石油、天然气分布于灵武、盐池地区,属中小型油(气)田。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膏、石炭岩、白云岩、石英岩(砂岩)、粘土、磷、铸型用砂、硫铁矿、铸石原料和膨润土等,其中石膏、石灰岩、石英岩及粘土为我区优势矿产。
宁夏的石膏矿藏量居中国第一,探明储量45亿吨以上,一级品占储量的一半以上。同心县贺家口子大型石膏矿床,石膏层多达20余层,总厚度为100米左右,储量达20亿吨,为我国罕见的大型石膏矿床。宁夏石油、天然气有相当储量,具备发展大型石油天然气化工的良好条件。宁夏的石英砂岩(硅石)潜在储量了很可观,已探明储量在1700万吨以上。宁夏的金属矿产较贫乏,除镁(炼镁白云岩)储量规模达中型外,铁、铜、铅、锌、金和银等矿产均属小型矿床和矿点。
水资源
宁夏是中国水资源最少的省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贫乏。且空间上、下分布不均,时间上变化大是宁夏水资源的突出特点。
宁夏水资源有黄河干流过境流量325亿立方米,可供宁夏利用40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量195.5万千瓦。水利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是不平衡的,绝大部分在北部引黄灌区,水能也绝大多数蕴藏于黄河干流。而中部干旱高原丘陵区最为缺水,不仅地表水量小,且水质含盐量高,多属苦水或因地下水埋藏较深,灌溉利用价值较低。南部半干旱半湿润山区,河系较为发育,主要河流有:清水河、苦水河、葫芦河、泾河、祖厉河等。
湿地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可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3大类。其中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包括7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引黄灌区与南部山区各河流及湖泊之中,并有少量沼泽分布。人工湿地包括库塘、渠沟、水稻田、鱼池,具有数量众多、类型多样、集中连片等特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湿地、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湿地和泛洪平原湿地3个类型,总面积1041平方千米。黄河斜贯中北部,穿过银川平原,流程397千米,主要支流有清水河、苦水河、葫芦河等,全区年均径流量266亿立方米。在黄河两岸和清水河流域形成了丰富的湿地资源。
人口民族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宁夏常住人口为6301350人。其中,男性人口为3228812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3072538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9;0-14岁人口为1,353,743人,占21.48%;15-64岁人口为4543(690人,占72.11%;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3917人,占6.41%。
汉族人口为4,069,412人,占64.5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231,938人,占35.42%,其中回族人口为2,190,979人,占34.77%。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76,70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84,59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20,623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440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018,347人,占47.9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283,003人,占52.10%。
经济概况
综述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生产总值2565.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2.9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64.96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077.12亿元,增长7.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39420元,增长8.6%。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12年的8.5:49.5:42.0调整为2013年的8.7:49.3:42.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2012年的4.5%、61.8%和33.7%转变为2013年的3.8%、66.6%和29.6%。
2014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9.8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1亿元,增长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3.2亿元,增长10.3%。城镇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285元和841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4.0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
第一产业
宁夏2013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269.00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9.84亿元,增长0.7%;畜牧业产值120.01亿元,增长3.8%;渔业产值13.22亿元,增长17.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93亿元,增长9.6%。
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1202.40万亩,比上年减少3.2%;粮食总产量373.40万吨,减少0.4%,实现连续十年丰收。油料播种面积125.79万亩,减少5.1%。蔬菜播种面积173.04万亩,增长3.4%。
2013年末全区育苗面积52.70万亩,比上年增长24.1%。
2013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801.98万千瓦,机耕、机播和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38.66万亩、1068.05万亩和805.65万亩。
第二产业
50年来,宁夏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石化、机械、冶金、建材、医药等为主体,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能源工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有大中型煤矿4座,年生产能力1800万吨,宁夏人均拥有煤炭产量2.6吨,居中国第3位。有大中型发电厂5座,装机容量223万千瓦,人均占有发电量居中国第2位。
电解铝、铁合金、碳素制品、碳化硅、电石、金属镁、水泥等产品的生产已初具规模。青铜峡铝厂年产电解铝10.6万吨。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生产的钽、铌、铍制品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是中国的高科技产品。
2013年宁夏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4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0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118.80亿元,增长15.2%;重工业增加值788.43亿元,增长12.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10.2%,集体企业增长21.1%,股份制企业增长1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3%,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2%,私营企业增长21.6%。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14个工业部门中除烟草外,其他都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冶金工业增长51.3%,纺织工业增长24.1%,建材工业增长19.3%,医药工业增长14.5%,石油石化工业增长14.3%,五大部门工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288.5亿元。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5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在统计的147种工业产品中,有83种保持增长,占比为56.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7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3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5%。
2013年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5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23.74万元/人,同比减少1.37万元/人。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65.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9%;房屋竣工面积1927.79万平方米,增长26.2%。
第三产业
2013年宁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60.49亿元,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02亿元,增长12.0%。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521.51亿元,增长12.8%;餐饮收入额89.00亿元,增长10.2%。
宁夏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1.0%,日用品类增长9.9%,中西药品类增长31.5%,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3.0%,金银珠宝类增长33.2%,化妆品类增长17.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4.7%,汽车类增长5.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8%。
2013年宁夏全区一般贸易出口额24.97亿美元,增长53.7%,加工贸易实现出口额697万美元,下降56.9%。机电产品出口6.07亿美元,增长1.4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8亿美元,下降1.2%。羊绒衫出口增长39.4%,钽铌铍及制品出口下降9.6%,机床及铸件出口增长8.7%,羊绒纱线出口增长78.9%。
交通运输
航空:已建成的有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位于银川市东南(黄河东岸),从这里有民航班机可直达北京、香港、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沈阳、天津、昆明、重庆、武汉、烟台、成都、西安、太原、乌鲁木齐、武汉、济南、杭州、郑州、青岛、长沙、敦煌等城市。中卫香山机场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固原六盘山机场也已于2010年6月通航。
铁路:包兰铁路穿越本区,纵贯银川市区南北,东接华北重镇包头,与京包铁路相连;西接西北古城兰州,和兰新、兰青、陇海三条铁路衔接。宝中铁路北起中卫,南至陕西宝鸡,横跨陕甘宁三省区。干武线自中卫干塘至甘肃武威。太中银铁路已建成通车。
公路:宁夏境内有6条国道,以银川汽车南站和银川旅游汽车站(北站)为中心有几十条长途汽车线路,可通达全区各市县所在地和京、陕、甘、蒙、浙、闽等地。固原、吴忠、石嘴山汽车站还有三十余条中途线路通向区内外各地,各县汽车站均有开往乡村的短途车。
高铁:吴卫城际铁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条城际铁路项目——吴忠至中卫铁路于宁夏吴忠市日前正式开工。
历史文化
宗教
宁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信奉伊斯兰教,汉族中的部分群众信仰佛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全区现有清真寺3300多处,阿訇4000多人,满拉6000多人,伊斯兰教协会13个。还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寺观教堂200处,各类宗教职业人员5000余人。
据史书记载,明代就有规模宏大的清真寺,现存较著名的清真大寺有银川南关清真寺(原寺始建于1915年)、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始建于1524年)、同心清真大寺(始建于1573年,后曾三次重修)。宁夏自魏晋始就有佛寺。唐朝时宁夏灵武一带已有不少寺院和僧道。西夏时,曾把佛教定为国教,西夏皇帝多次向宋朝献良马,乞赐佛经。公元1055年,西夏毅宗发数万人建承天寺塔(今银川西塔),藏《大藏经》,并到处修建寺庙。清康熙年间,宁夏境内出现过十八位著名的和尚。
宁夏的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也较早。解放时,有天主教堂12座,神父12人(外籍6人,中国籍6人),修女17人,教徒约2000人左右。基督教于1879年传入宁夏,平罗、银川、石嘴山、中卫、中宁等地仍有少数基督教徒。
礼仪
沐浴是回族最重要的风俗之一,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回族的沐浴,可分为大净和小净。“沐”即小净,“浴”即大净。小净的洗法有若干程序:洗两手至腕部;洗两遍;漱口;呛鼻;洗脸;洗两手至两肘;抹头、抹耳、抹额;洗脚至两踝骨。大净,就是用清洁的水洗涤全身。禁吃污秽食物,讲究清洁卫生的道德要求,表现在饮食卫生上。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回族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养成了禁食的习惯。回族还有禁酒的要求,认为酒是事端的祸首。回族注重用水和饮水的清洁。讲清洁要身心并重,身体与环境的清洁是基本层次,内在心灵的清洁是高层次的。
节日
开斋节,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称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整个白天,不吃不唱,称为封斋。经过一个月的斋戒,在伊斯兰教历九月的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后的第二天,即行开斋,庆祝一个月斋戒期的结束,故名开斋节。开斋节是回教的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
圣纪节,阿拉伯语称“冒路德节”,在每年六月八日进行。相传这天为穆罕默德的逝世日,亦称“圣忌”。为缅怀其功德,举行纪念活动,主要包括诵经、赞圣和讲述其生平事迹。当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听教长、阿訇讲经,然后游玩一天,有的还宰杀牛羊,设宴聚餐。
宰牲节,亦称“古尔邦节”、“牺牲节”、“忠孝节”,“古尔邦”是阿拉伯语,原意是献牲。时间为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这天上午10点左右,回民个个头戴小白帽,衣冠整齐,兴致勃勃拥进清真寺进行会礼叩拜。会礼结束后,在条件好的地方,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所宰之肉要分三份,一份自己食,一份送亲友邻居和招待来客之用,一份济贫施舍。典礼完毕后,众人开始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花稞稞等互相庆贺。
风景名胜
六盘山风景区
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南部,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文化古迹较多,自然资源丰富。保护区内有老龙潭、二龙河、鬼门关、凉殿峡、荷花苑、白云山六大景区60余个景点。保护区中部有固原古城、战国秦长城、安西王府遗址等。北部有须弥山石窟为中心的丹霞地貌风景。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国家AAAA景区,位于银川市西夏区,是中国现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区,被世人称为“东方金字塔”。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
中卫沙坡头
中卫沙坡头是国家首批AAAAA景区,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腾格里沙漠腹地,是一处富有浓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游区。
中卫金沙岛休闲度假区
宁夏中卫金沙岛休闲度假区位于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与腾格里湖交相辉映,距市区17公里,距中国首批5A级景区沙坡头20公里,距中卫香山机场7公里,总占地面积4284亩,是沙坡头旅游有限公司投资近1亿多元,精心打造的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西北首家高端休闲度假别墅区.
金沙岛沙中有绿、绿中有水、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相通、路相连、树成林、鸟成群的自然生态景区,中卫市金沙岛位于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是集沙漠、湿地、湖泊、长城等景观于一体,融入边塞文化、大漠文化、军屯文化的旅游度假景区。 .
平罗沙湖
平罗沙湖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国家首批AAAAA景区,距银川市区56公里。
中卫高庙
中卫高庙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时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
火石寨
火石寨位于固原市西吉县,由于它的山峦呈现暗红色,尤其在绿树的掩映下,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因而取名火石寨。
禅佛寺石窟
禅佛寺石窟位于西吉县火寨乡蝉窑村,因其与固原县须弥山相连,又称"须弥山禅佛寺",为唐朝佛教禅宗派流传圣地。
扫帚岭石窟
扫帚岭石窟位于西吉县城北15公里,火石寨乡南5公里的石峰群中,因山岭上生长做扫帚的毛竹而得名,亦称"云台山"、"西武当"。
火石寨石窟群
火石寨石窟群从北魏开始凿造,盛于隋唐,数处石窟均凿建在百余米高的石崖绝壁上。
朝那城
朝那城是秦、汉时期朝那县治古城遗址,位于固原市彭阳县城西15公里处的古城镇境内。地处茹河与任山河交汇处的茹河北岸三角平川正中,东濒店洼水库,西临朝那湫,北依罗家山跃。城区良田千顷,乃河水库北干渠穿城而过。朝那城,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汉为通往长安的战略要地,今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5月-10月,是最佳旅游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