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锐思一带一路信息平台已升级,欢迎使用!

南昌

2017-12-29 09:04:57

南昌概况


  南昌,简称 “洪”或“昌”,古称豫章、洪都,江西省省会,是中国最早的航空工业基地、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光电产业基地,世界级的光伏产业基地。

  南昌辖6区3县,设1个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总面积0.74万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0.22万平方公里),平原占35.8%,水面占29.8%,素有“物华天宝”之美誉。2016年南昌人均GDP8.247万元,常住人口537.14万人。高速发展的南昌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据《2017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南昌入选中国十大最年轻城市。

  南昌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寓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初唐四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其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南唐时期南昌府为“南都”。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宣告党领导下的解放军从此诞生了。二千多年的建城史,留下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百花洲、八一起义旧址群等名胜古迹。

  南昌制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批海防导弹、第一辆摩托车、拖拉机,是重要的制造中心。南昌区位优势独特,在新时代成为沪昆高铁、京九高铁、昌景黄高铁、昌九城际、昌福高铁交汇的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南昌2006年被《新闻周刊》评选为世界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2017年8月,南昌进入地铁换乘时代,地下铁运营里程大陆排名升至19名。目前,南昌地铁在建线路3条,在建里程108.1公里,近期规划198公里,远期规划总里程达700公里的20条轨道交通线路。

历史沿革


  南昌地处长江以南,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南昌先后有豫章(汉)、洪都(隋唐)等称谓,是历代县治、郡府、州治所在地,向来繁荣昌盛。

  南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南昌境内的安义曾出土过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

  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有人在此生产生活。至三千年前的南昌当时的土著居民有“三苗”之称,三苗为炎帝神农氏后裔。三苗时期南昌北至艾溪湖,南至青云谱,这一弧形地带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区。

  《禹贡》属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南昌地处吴、楚交界,吴楚相争多在于此。《左传》记载:昭公七年(前553年),楚令尹子荡伐吴师于豫章。战国时期,南昌先民已掌握熔铁、铸铁技术和使用耐火材料等先进工艺。

  秦属九江郡,浔阳,郡治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据《汉书》记载,前202年(汉高祖5年)刘邦在垓下打败项羽之后,派大将灌婴率兵平定江南“吴、豫章、会稽郡”。灌婴平定豫章后,立即设官置县,首立南昌县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为县名,颖阴侯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次年修筑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4公里的黄城寺,城周长十里八十四步,称为“灌婴城”,开创南昌建城史。

  三国时为东吴豫章郡。291年(晋元康初年),置江州(今江西九江),后移治浔阳(今江西九江)。两晋及南朝时为豫章郡、豫章国。这一时期,伴随着中原文化南渡,南昌城得到了很大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版图上的重要城市随着东晋经济的发展,在城的西北隅另筑新城(即今旧城区)。

  589年(隋开皇九年)罢郡置洪州,607年(大业三年)复为豫章郡。

  622年(唐武德五年),平定地方割据势力林士弘,复为洪州,设总管府。625年(武德八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初属江南道,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属江南西道,742年(天宝元年)改洪州为豫章郡,756年(至德元年)避唐代宗名讳,豫章郡更名为章郡,758年(乾元元年)再称洪州。建中年间(780-783),置江南西道观察使。865年(咸通六年),升为镇南军节度使。唐朝中后期又先后改为都督府、江南西道。唐代洪州已成为江南一大都会,尤以造船、造纸、印刷、纺织、兵器、金、银、铜器制造较突出。洪州窑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所烧制的青瓷远销海内外,质地优良,也是皇家贡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六大名窑之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昌的经济与战略地位愈加凸显,南唐中主李璟于交泰元年(959年)升洪州为南昌府,并于961年(宋建隆二年)将都城从江宁迁往南昌,号“南都”。

  975年(宋开宝八年)复名洪州,1020年(天禧四年)属江南西路。1030年(天圣八年),江南西路的治所设在南昌。1163年(隆兴元年),宋孝宗继位前曾封建王于此地,故升隆兴府。北宋年间,洪州已成为全国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城区面积达14~16平方公里,设16个城门,是历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时期。

  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置隆兴路,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更名龙兴路,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改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20] 元称隆兴路,后又改为龙兴路。是含今天江西、广东在内的江西行省治所,为全国最重要的十路之一。

  1370年(明洪武三年)南昌、新建2县同城而治,直到清末。

  1914年(民国二年)为豫章道。1926年(民国二十四年)北伐(蒋中正)军攻克南昌后开始设市。撤道,析南昌、新建县治置南昌市,由省直辖。[20] 南昌成为了中华民国军事首都、民国第二首都。1930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军部队向南昌方向进攻驻扎在今新建区西山镇西山万寿宫附近,后佯攻南昌牛行车站一会儿向国民党军进行“八一示威”后,便撤退。1939年南昌会战失败后日本占领南昌,由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管辖。设立南昌、新建(西山)县属南昌市。(注:今天在当时南昌县属新建县管辖)。

  1949年5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昌,南昌成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江西省直辖市、江西省人民政府所驻地。1949年6月1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区成立,辖南昌、丰城、新建、高安、清江、新淦、进贤(8月从贵溪分区划入)、奉新、安义、靖安(9月从九江分区划入)10县。1955年,南昌市设东湖、西湖、胜利、抚河4区。1958年增设青云谱区,南昌专区南昌(驻莲塘镇)、新建(驻生米镇)2县交由南昌市领导。1961年增设郊区,南昌、新建2县划归宜春专区。1971年南昌、新建(驻长堎镇)2县再次划入。1980年撤销胜利、抚河2区。1981年增设湾里区。1983年宜春地区安义县、抚州地区进贤县归南昌来属。

  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郊区改名青山湖区,并正式挂牌。

  2004年,南昌市区划调整,桃花镇、湖坊镇同盟水产场划入西湖区,塘山镇永和村、公园村、贤湖村、永溪村、长巷村、七里村六个村划入东湖区,湖坊镇楞上村、太和村、热心村划入青云谱区,东湖区青山路街办潘坊等七个居委会、西湖区上海路街办洪钢等28个居委会划入青山湖区。

  2015年8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南昌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同意撤销新建县,设立南昌市新建区,以原新建县的行政区域为新建区的行政区域,新建区人民政府驻长堎镇新建大道239号。调整后,南昌市辖3县6区,其中城区由东湖、西湖、青云谱、青山湖、新建、湾里6个区组成。

  名称由来

  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名数易,别名诸多,汉称豫章,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设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南昌市地处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西南岸,位于东经115°27"至116°35"、北纬28°10"至 29°11"之间。东连余干、东乡、南接临川、丰城、西靠高安、奉新、靖安,北与永修、都昌、鄱阳三县共鄱阳湖,南北最大纵距约121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108公里,全境最高点梅岭主峰洗药湖中的洗药坞,海拔841.4米。全境以鄱阳湖平原为主,东南相对平坦,西北为丘陵。

  南昌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是中国唯一一个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的省会中心城市,是连接三大重要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省际交通廊道。

地貌

  南昌全境山、丘、岗、平原相间,其中岗地低丘占34.4%,水域面积达2204.37㎞²,占29.78%,在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中排在前三位。全境以平原为主,占35.8%,东南相对平坦,西北丘陵起伏,水网密布,湖泊众多。王勃《滕王阁序》概括其地势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气候

  南昌市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日照充足,一年中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南昌市是“夏炎冬寒”的典型城市,夏天炎热,有火炉之称;冬天较寒冷。年平均气温17℃-17.7℃,极端历史最高气温,40.9℃,极端历史最低气温-15.2℃。南昌市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受东亚季风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市内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且作物生长旺季雨热匹配较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气象条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是,由于每年季风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气温变化较大,降水分布不均,高温干旱,低温降雪冷害和暴雨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发生较频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年降雨量1600-1700㎜,降水日为147-157天,年平均暴雨日5.6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5%。

  年日照时间1723-1820小时,日照率为40%,7、8月最多,2、3月最少。光照分布与农作物生长旺季基本同步,对农业生产有利。太阳辐射南昌为太阳辐射观测二级站,进行总辐射和净辐射观测。1986~2003年平均总辐射量为4279.02兆焦耳/平方米,1992~2003年平均净辐射量为2078.67兆焦耳/平方米。由于风力受地形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南昌、新建、进贤均有部分地区临鄱阳湖,风力较大,属风能可利用区;安义不临鄱阳湖,除特殊地形外,风力较小,无利用价值,年平均风速2.3米/秒。年无霜期251-272天。适合植物花卉生长,是营造“花园城市”的理想地区。

水文

  南昌市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具有“西山东水”的自然地势,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水城,城市因水而发,缘水而兴,南昌市古民谚就有“七门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之称。水网密布,赣江、抚河、玉带河、锦江、潦河纵横境内,湖泊众多,有青岚湖、军山湖、金溪湖、瑶湖、白沙湖、南塘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南昌市市区湖泊主要有城外四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黄家湖(含礼步湖、碟子湖、孔目湖),城内四湖:东湖、西湖、南湖、北湖。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截至2013年,南昌年均产水量为66.25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为61.53亿立方米,地表径流量为51.42亿立方米,还原水量为4.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14.97亿立方米。水资源蕴藏量为7.27万千瓦,可供开发的资源为2.45万千瓦,占蕴藏量的33.7%。

土地资源

  截至2013年,南昌耕地面积21.0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8.98万公顷,占90.2%。在有效灌溉面积中,旱涝保收面积15.57万公顷,占82.0%。

矿产资源

  截至2013年,南昌以非金属建材矿为主,兼有燃料、矿泉水等各类矿产28种。其中有工业开采价值的8处,已发现矿点、矿化点100处,尤以建筑用砂、砖瓦粘土、饰面石材、石灰石和矿泉水等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花岗岩、砂卵石储量巨大,开采历史悠久。

生物资源

  截至2013年,南昌主要树木有413种,常见树种为松、杉、樟等。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水杉和被誉为水果之王的猕猴桃也有零星分布。用材林、薪炭林居多,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39%和31.8% ;防护林、特用林比重偏小,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20.9% 和4.5%。野生动物有48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20多种,珍稀鸟类12种。

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6月,南昌市下辖: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新建区6个市辖区,和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3个县,以及1个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包括青山湖区、新建区、永修县、共青城市部分)。

  其中市辖区下辖红谷滩新区、高新区、南昌经济开发区、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望城新区。共有29个街道、47个镇、33个乡,499个社区、1141个行政村;其中市辖区共有29个街道、10个镇、2个乡,389个社区、167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人口

  古代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南昌地理条件的优越,大部分原住民及部落向南昌靠拢,并在此居住。后来随着北方连绵不断的战争,大部北方人和中原人向南方地区迁移,南昌人口不断增长。宋徽宗时期,南昌行政区辖地2.5万平方公里,人口561730人,每平方公里达21人。

  现代

  截至2013年末,南昌户籍总人口510.0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2.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5.96万人,增加1.68万人。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统计,年末常住人口518.4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0%。全年出生人口6.70万人,出生率12.98‰;死亡人口3.19万人,死亡率6.19‰;自然增长率6.79‰,比上年下降0.42个千分点。从2013年至2015年,三年时间,南昌常住人口共增加了11.87万。

民族

  截至2013年末,南昌共有38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9%以上。少数民族均为散居性质,人口回族最多。全市除定居港澳台人员外,海外侨胞、外籍华人分布在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数较多的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菲律宾等。

交通


历史综述

  古代

  南昌至古就是连接闽粤湘地区要道,特别是梅岭地区至今还保留了大量的古道。到了唐朝南昌被列为江南西道的省府后,唐代就加强了对南昌通往湖北和上饶方向的古道及驿道建设。南唐时期由于李璟迁都南昌,南昌的城市道路建设及马车驿道运输等开始不断完善。宋元时期南昌航运兴起,由南昌港通向赣州、九江及长江方向。打通南昌对各地运输渠道。元朝时期南昌陆续开通到赣州、广东方向新古道。明清时期南昌不断完善对外交通和城市道路建设,形成了城市的九门(进出城的交通要道)十八洲。

  近代

  1907年1月(清光绪三十三年)受帝国主义的影响江西省开始建设第一条轨道铁路线南浔铁路。1912年民国成立,南昌开始出现汽车身影。1916年南浔铁路运营,起于南昌市,终于九江市。并设立南昌牛行车站(直到21世纪初才拆除)。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南昌陆续开启了汽车运营的新方式,并在南昌修建中正机场(原址位于今八一广场)。1936年浙赣线南昌至浙江段运营,新设南昌南站(今南昌火车站),同年南昌市第一座跨江大桥—中正大桥运营通车(今八一大桥)抗战期间为控制日军空中进攻,蒋介石在南昌开始建设向塘机场。抗战结束后,1948年12月浙赣线南昌至湖南、浙江恢复运营。

  21世纪前

  1950年南昌公交公司成立,南昌市开启了公交运输时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自行车的流行,南昌市开始骑行的新方式。一五计划期间南昌市相继诞生了第一架飞机和第一辆摩托车开启了中国新的交通运输方式。1971年南昌电车—1路开始首次运营,到2009年电车退役,南昌一共运营两条电车线。改革开放后南昌向塘机场、八一老机场废除,新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1999年京九线运营,南昌开通去赣州、广东、香港方向的火车。

公路

  南昌是江西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105、316、320等十几条国道在南昌市交汇,多条出城快速通道使得南昌市的交通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网络直贯湘、鄂、皖、浙、闽、粤等邻省而与全国联网,从南昌市驱车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等周边省省会的距离全部在5小时以内,形成了一个以南昌为中心的“5小时经济圈”。

  高速公路

  南昌环城高速、昌九高速公路、梨温高速公路、昌金高速公路、昌赣高速公路、赣粤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等

  国道

  105国道、316国道、320国道等

  城市环线

  南昌市已建设和建成城市一环线体系,启动和建设规划城市二、三环体系。

铁路

  南昌铁路交通发达,南昌铁路局为中国重要的铁路局之一,南昌是京九铁路经过的唯一省会城市,京九铁路、沪昆铁路、昌九城际铁路、昌福铁路(向莆铁路)、沪昆高铁、昌吉赣客运专线(在建)、昌景黄高铁(建设中)、昌长城际铁路(规划)等都在南昌交汇。南昌南郊向塘站有98股道,为全国第二大铁路货运编组站。

  火车站

  南昌境内拥有3个中国大型特等车站:南昌西站(高铁客运站)和南昌火车站、南昌东火车站(高铁站,即将建设);两个县级高铁站:进贤南站(进贤站)、横岗站(建设中);一个大型枢纽站:向塘站;一个机场站:乐化站(建设中);多个货运站:南昌北站、南昌南站、莲塘站、三江镇站等

航空

  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是中国重要的枢纽干线机场、国际客货运枢纽。2011年完成旅客吞吐量534.8万人次。2012年10月28日起执行航线40条,通达国内外41个机场,新通航西宁、银川2个城市,增加了南昌飞西安、乌鲁木齐、青岛、上海、郑州、三亚、厦门、海口、昆明、珠海、武汉等11个城市的航班密度,每周航班量将达到1238架次,日均176架次。到2016年又增加了南昌到莫斯科、洛杉矶等国际航线。

航运

  南昌水运交通便利,水路可通赣江、抚河、锦江和鄱阳湖沿岸城镇及长江各重要口岸(武汉,重庆,上海,南京)。设立18座观光轮渡码头。建设和运行6座大型换乘码头(滕王阁南昌港、秋水广场码头、中山桥码头、生米国体中心码头、昌南新城码头、阳明公园(八一桥)码头)水路运输最大内河装载能力为1000吨,可由九江沿长江水域经上海港出海。

市内交通

  轨道交通

  南昌轨道交通是江西省首部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将连接南昌市的主城区和各个卫星城,南昌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工作1999年启动,并于2009年正式开工建设,其中南昌市地铁1、2、3号线一期总长50.996公里,建成后将极大的改善南昌市目前的交通状况。

  南昌市轨道交通前期规划分南昌地铁1号线(运营中)、南昌地铁2号线(西区间已运营)、南昌地铁3号线(在建)、南昌地铁4号线(在建)四条路线。

  南昌地铁1号线将于2015年9月5日进行空车试运行,2015年12月26日开通试运营,[38-39] 南昌地铁2号线(西区间)将于2017年8月1日分段运营。

  市内公交车

  南昌市拥有数千辆空调公共汽车,是国内线路最完善的公交系统之一,也是国内五星服务公交运营系统,拥有亚洲最先进的GPS定位报站系统,通过公交车专用智能语音播报显示车站牌,实时准确到站信息。随着南昌轨道交通线路的逐渐开通,南昌市交通管理局的交通发展思路演变为“轨交、公交、大巴与微公交相辅相成”。

  过江(湖)通道

  南昌市用江河湖泊众多,在江西省母亲河上为打通两岸交通,南昌市修建了数多座桥梁及水下立交、隧道(含地铁过江隧道)。在湖泊、河流上为方便交通也修建了多座桥梁、隧道。为分流交通道路,南昌市还修建了分隔隧道。

  南昌市最早的第一座大桥是中正大桥(今八一大桥)。修建于1936年,由国民党南昌市城市规划人员设计建设。1949年南昌解放,扩建了大桥并更名为八一大桥,1998年拆除重建(为今天的八一大桥)。2016年南昌市在赣江修建红谷隧道(为千里赣江第一隧),并创下中国最大的水下立交隧道工程的称号。

经济


综述

  南昌市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球发展最快的20个城市中名列第15名,是中国乃至全球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36.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全年财政总收入55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34] 到2015年南昌市生产总值(GDP)突破4000亿元

  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00.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

  2015年,南昌市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547.50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等民生等领域共支出333.89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达到61.0%。从增速看,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领域支出同比增长均突破20%,分别达到35.4%、33.3%、23.7%,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35.9、28.4、16.0个百分点。人民获得感持续提升。

  2015年,南昌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攀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到3194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93元;从增速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8%、1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0.2个百分点。伴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南昌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却始终保持低速增长,2015年CPI同比增长1.6%,全年涨幅维持在2字头以内。

第一产业

  南昌拥有煌上煌、国鸿、正邦、英雄、益海嘉里、双汇等一批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了产量稳中有升、结构优化提升、基础巩固提高、村镇面貌一新。形成了优质大米、优质果品、瘦肉型猪、特种水产等“十大主导产品”,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全市正在形成“县有品牌、乡有产业、村有基地”的特色农业经济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6家;溪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等有效推进。

  2013年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现价总产值26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55.08万亩,比上年下降0.7%;油料种植面积131.50万亩,增长1.2%;棉花种植面积2.88万亩,下降14.7%;蔬菜种植面积61.95万亩,增长6.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7.68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1万吨,增长2.8%。到2016年初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现价总产值 296.92 亿元,同比增长 4.0%。

第二产业

  南昌的汽车制造、冶金、机电、纺织、化工、医药等现代化工业体系,和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软件、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外具有一流的水平。南昌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扶植大企业,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南昌市是国家创新型城市,拥有国家级以上工业园区8个、规模企业近1000家。益海嘉里、福特、日立、惠普、微软、沃尔玛、麦当劳、麦德龙、肯德基、ABB、家乐福、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联邦快递、马士基、默克制药、贝塔斯曼等世界500强落户南昌。

  2014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大关、增加值达到1380.6亿元。产业集群扬优成势。四个千亿产业快速发展,其中,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电子信息产业连年大幅增长。重点企业持续发力。江铃集团、正邦科技、欧菲光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500亿、200亿、100亿元大关。工业园区扩容升级。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小蓝经开区三大国家级园区快速壮大。到2016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451.84亿元,同比增长 9.4%。

第三产业

  金融

  南昌是中国中部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正在建设南昌市红谷滩中央商务区,现有外资银行有标准渣打银行、大新银行等。

  同时还拥有国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北京银行、九江银行、赣州银行,上饶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本地门户银行为江西银行与南昌农商银行。

  全国性的保险公司,如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出口信保等都在南昌都设有分支机构。全国几大证券公司,如华夏、国盛、中信、招商等也在南昌开办了营业机构。

  商业

  南昌是沿海地区商贸辐射中西部的中转枢纽。市内大型商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格局。

  华东及华南沿海城市陆地所有物流交通通往内陆都必定经过南昌,和台湾密切交流的必经道路之一,是除福建外和台湾距离最近的内陆城市,是中国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毗邻的主要城市。

教育


基础教育

  南昌市中等教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拥有多所中国百强中学,每年考取清华北大有100多人,师资配备、教学设施、教学质量都居于前列。

  截至2013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114所(不含技工学校),教职工10.1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53万人。全年招收研究生7036人,在校研究生2.10万人,毕业研究生7203人。全市共有普通高校43所,招生14.00万人,在校生50.58万人,毕业生14.3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46所,招生4.10万人,在校生11.08万人,毕业生3.12万人。普通高中67所,招生3.43万人,在校生9.90万人,毕业生2.99万人。普通初中199所,招生6.61万人,在校生19.62万人,毕业生6.88万人,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99.7%。职业高中12所,招生2329人,在校生6192人,毕业生4275人。小学972所,招生7.43万人,在校生39.49万人,毕业生6.73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特殊学校8所,特殊教育招生220人,在校生863人,毕业生153人。幼儿园767所,在园幼儿13.25万人。

高等教育

  南昌是高教名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较集中,科技优势明显,科技创新能力较高。截至2012年,南昌拥有56所普通高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在校研究生13568人,在校大学生46.38万人,在校中专生15.26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6.72万人。

社会


科技

  南昌的产业科技水平在国内享有很高地位,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处南昌城东艾溪湖畔的高科技工业园区,是全国五大智力密集区,被誉为南昌的硅谷,12项科技成果分获中国发明展览金奖和铜奖,22项科技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申报专利1150项,南昌航空城也坐落在这里,孕育出包括中国科技结晶——c919大型客机、l15教练机、利剑无人机等众多科技成果。清华科技园(江西)、北大科技园(江西)、浙大科技园(江西)、南昌大学科技园、江西省留学生产业创业孵化中心、国家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红谷滩慧谷创业园、清华同方动漫产业园等已成为各类人才进行科技研究和创业的乐园。

  2013年,全市公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家,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9家。累计拥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9家,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6家。全年服务园区企业1208家,为社会增加就业12629人,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489205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级自然科学奖17项,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5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50项。2013年,全市专利申请量6190件,专利授权量3380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7.1%和12.6%。全年登记技术合同196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8.50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全市新增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家。获国家重点新产品12项、省级重点新产品156项。

通信

  2013市,南昌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54亿元,增长72.4%;电信业务总量54.48亿元,增长7.5%。发送快递4772.76万件,其中国内同城快递801.96万件、国内异地快递3945.45万件、国际及港澳台快递25.35万件,快递业务收入6.56亿元,订销报刊累计数9873.26万份。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27万户,下降8.0%;移动电话用户629万户,增长1.2%,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169万户,增长64.1%;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89.15万户,增长7.3%。年末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489.35万户,新增54.24万户。

卫生

  截至2013年,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01个,其中医院87个;拥有床位30607张,其中医院床位21400张。拥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154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369人。农村卫生服务得到改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252.14万人,参保率由上年的98.21%提高到98.9%。全市婴儿死亡率为4.6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93%,每十万孕产妇死亡人数为12.83人。

体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开幕式于2011年10月16日盛大开幕,闭幕式于2011年10月25日圆满闭幕。这届运动会主打红色体育牌,主题是“迎接共和国体育回故乡”,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57个代表团报名参加,其中,运动员达到了创纪录的6034名。

  2013年,全市运动员参加比赛人数0.6万人次,共获得金牌221枚,银牌181枚,铜牌149枚。全年举办单项比赛26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803次,其中千人以上的活动48次,参加活动的人数总计100余万人。

生态

  截至2011年末,南昌拥有园林绿地面积844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8936公顷,公共绿地1981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96%,绿化率位居全国前列,是名符其实的文明花园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18平方米。

  截至2013年5月,城区年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6%,绿地率40.26%,人均公共绿地率达12.5㎡。

  截至2013年,南昌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县2个,自然保护区9个(含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0.20万公顷;已批准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22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60.82%。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3%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区域环境噪声均值控制在53.6分贝以下;交通干线噪声均值控制在67.3分贝以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旅游


  截至2014年,南昌有文化遗址600余处,人文景观18处,自然景观26处,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86年,国务院命名南昌市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多处。每年来南昌市以其独特的“红色,绿色,古色”景点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的国内外客商。

  南昌东城区有京东、瑶湖水上娱乐区,南城区有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文化游览区,西城区有梅岭、梦山度假、宗教旅游区、南昌万达国际旅游文化度假中心,北城区有鄱阳湖、南矶山、象山候鸟观赏区。

  2013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282.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3%;接待入境游客20.18万人次,增长9.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99亿元,增长36.9%;旅游创汇6389.73万美元,增长20.6%。截至2013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饭店)58家;拥有旅行社229家,其中出境组团社28家。

  南昌十景(豫章十景)

  滕王阁、鄱阳湖、梅岭、绳金塔、八一广场、南昌之星、百花洲、瑶湖、青云谱、八一起义纪念馆。

文化


饮食

  南昌赣菜口味以鲜辣为主,《后汉书》中的《豫章记》称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唐初,王勃赴滕王阁举办的盛宴,兴奋之余赞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曾记载江西名菜“粉蒸肉”。当今的赣菜,是在继承历代“文人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乡土味极浓的“家乡菜”。

  赣菜主食为米饭,肉食品有猪、牛、鱼、鸡、鸭、鹅等。蔬菜种类繁多,食油有菜油、茶油等植物油,亦食猪板油。调味以食盐、酱油为主,兼用辣椒、醋、糖、桂皮等。农村有冬至日酿米酒、晒冬粉、杀猪腌肉,冬至后晒干鱼、腌鸡、制板鸭等习惯。

  南昌特色小吃流行于南昌及周边地区的小吃主要有:油炸小品、白糖糕、糖画、豫章酥鸭、李渡酒、鄱阳湖银鱼、石头街麻花、瓦罐汤和拌粉、牛舌头、金线吊葫芦、芥菜团子、酿冬瓜圈、家乡锅巴、大回饼、木瓜凉粉、伊府面、吊楼烧饼、状元糕、如意糕、麻辣烫、南昌米粉、军山湖大闸蟹、葛粉、麻辣藕片、万寿宫马打滚、万寿宫糊羹、风味烤卤、鄱阳湖狮子头、三杯脚鱼、竹筒粉蒸肠、藜蒿炒腊肉、煌上煌。

宗教

  南昌,宗教文化渊源流长。据清同治年间所绘的市区简图,在这只有数万居民的城镇,就有佛教、道教的寺庙宫观92处。截至2010年,南昌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目前有宗教活动场所500多处,宗教教职人员700余人。信教人数约15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成立市、县(区)宗教团体20个。

  佛教:相传,南昌佛教最早于东汉时期传入,有1700多年的历史。

  道教:南昌是我国道教重要发源地之一。相传最早有黄帝时代掌管音乐的伶伦又称洪崖先生在西山(今洪崖丹井)修道炼丹,南昌隋代也因此称“洪州”。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明末传入南昌,有400余年历史。南昌有清真寺1座(醋巷),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目前正在红谷滩新区建设一座新的清真寺,2011年底前可投入使用。

  天主教:天主教传入南昌约600年历史,159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昌传教,南昌成为当时全国4大教区之一。现松柏巷圣母无原罪堂为天主教江西教区主教府。

  基督教:基督教传入南昌只100多年历史,1884年美国传教士建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取名福音堂,后改为清钟堂。现基督教重点场所有志道堂、清钟堂等。

节会

  传统节会有凤凰沟樱花节、中国红歌会、绳金塔庙会、天香园旅游文化节、鄱阳湖螃蟹节、南昌(望城镇)之光超级艺术灯会、万达乐园年会、西山万寿宫庙会等。

图书

  南昌市拥有大量的图书馆以及出版社(如:江西省出版社),每年南昌市都会举办图书阅读活动。

电影

  新文化运动后南昌开启了电影新时代,至今天南昌市已经拥有数百座电影院,涵盖各区县。

电视

  文革后期南昌市开启电视时代,至南昌共有省级和市级电视台给一个,分别为江西省电视台和南昌市国际广播电视台。江西电视台共设立8个电视频道(含一个南昌专属的江西2台—都市频道)南昌电视台共设立了5个频道。2008年南昌市第一部专属的南昌方言电视剧《松柏巷里万家人》全部播出。

城市荣誉大事表


  2003—2008年

  入选《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以及“中国最佳会展城市”

  2006年

  评选为“全球十大动感都会”

  被商务部授予“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

  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荣誉称号

  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评为2006年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前20强城市,排名高居第二位

  国家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商务部、科学技术部批准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同时国家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是中国唯一一个光机电一体化出口创新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金庐软件园)、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联创光电科技园)

  被全国爱卫办评为“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南昌国际军乐节,中国中部(南昌)国际汽车展,中国绿博会举办地

  2007年

  被正式列为“世界科技城市联盟”成员

  获“200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城市”称号

  入选首批(共9个)中国中央电视台“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

  被《中国经济周刊》评为中国十大和谐城市之一

  被世界品牌组织、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联合推选为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之一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评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2008年

  在《2007-2008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显示,南昌跻身全球发展最快城市之列,其经济增长列第15名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评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

  2009年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中国第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基

  2010年

  第五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于2010年9月26日—28日在南昌举办

  第17届中国广告节于2010年10月22日—24日在南昌举办

  2011年

  第七届泛珠三角合作峰会于2011年9月21日到25日在南昌举办

  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2011年10月16日在南昌举办

  第二届世界低碳经济大会于11月11日至15日南昌举办

  2012年

  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013年

  南昌市入选2013年中国城市财力50强

  2015年

  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2016年

  3月“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合作峰会”在南昌召开

  6月,南昌市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九名

  11月20日首次举办第26届国际马拉松比赛

  2017年

  8月1日南昌举办八一南昌起义90周年纪念日活动

  8月2~18日南昌地铁2号线获得全国检察组检察,以具备运营的高等评分进入试运营。

  9月24日国际军乐节

  11月南昌第二次国际全程马拉松比赛

  12月02日中国城市国际坐标赛首次在南昌举办,同月中国南昌市南昌县蒋巷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开跑

  12月24日南昌入选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12月26日南昌入选“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

版权所有:北京聚源锐思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08128号   版本号 2022/01/18   服务热线:010-82601461 | 企业邮箱:resset@ress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