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锐思一带一路信息平台已升级,欢迎使用!

武汉

2017-12-29 09:04:11

武汉概况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截至2016年末,武汉市下辖13个市辖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8594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1076.62万人,全市城镇化率79.77%。

  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高铁网络连接大半中国,是中国铁路系统中重要的大型中转站以及内河重要港口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武汉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立三镇地理特征,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水域生态环境,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距今8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3500年历史的盘龙城遗址和距今2000多年历史、有“孕育元、明、清三朝鄂东文人的摇篮”之称的问津书院均坐落于此。清末洋务运动,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经济发展,使武汉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开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同年12月,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并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19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在武汉举行。

历史沿革


古代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市郊黄陂境内的张西湾古城遗址为4300年前古人类生活的重要遗存。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此后经宋以迄明、清,均为历代州府治所。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兴师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近代

  清末,汉口建制为夏口厅(地位同县),使武汉三镇之名贯于清代、中华民国,三城鼎足雄峙更属罕见。

  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政府管辖之外,在界内分别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庭)等迥异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民国元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民国三年(1914年),同属江汉道。据1920年5月16日《日日新闻》:当时,汉口人口为40万人,汉阳8万人,武昌31万人。民国十三年(1924年),湖北省在武昌设立市政筹备处。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12月成立市政厅),夏口县与汉阳县城区并为汉口市。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4月16日,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武昌市政厅撤销;三镇首次统一行政建制。民国十八年(1929年)武汉分治,武昌、汉阳县城划出,汉口仍为特别市。汉口为省辖市,1932年改为特别市。

  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21日,湖北省政府组建武昌市政委员会。民国二十年(1931年)4月,武昌市政委员会改为武昌市政筹备处。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1日,武昌市政府成立。市辖区域66平方千米,人口176379人。市区范围:东北至任家路,西南至白沙洲,东南至洪山口,西北至长江中线。辖中正、大朝街、宾阳、粮道街、胡林翼、积玉桥、金白洲、徐家棚8个镇公所。12月1日,将镇公所改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汉阳城区划归武昌市管辖。

现代

  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改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中南军政委员会驻汉口。1952年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并为其驻地。1954年改湖北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

  1959年,原孝感专区所属孝感、通城、应山、蒲圻、大悟(驻二郎店)、嘉鱼、黄陂、汉阳(驻蔡甸镇)、武昌、汉川、咸宁、应城、通山、云梦、崇阳、安陆等16县划归武汉市领导。1960年,撤销通城县,并入崇阳县;撤销嘉鱼县,并入武昌县;撤销蒲圻县,并入咸宁县;撤销云梦县,并入安陆县。辖12县。1961年,将孝感、应山、大悟、黄陂、汉阳、武昌、汉川、咸宁、应城、通山、崇阳、安陆等12县划归孝感专区。1979年,原属咸宁地区的武昌县(驻纸坊镇)和原属孝感地区的汉阳县(驻蔡甸镇)划归武汉市领导。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将孝感地区的黄陂县,黄冈地区的新洲县划归武汉市。1984年,设立武汉市汉南区。1992年9月12日,民政部批准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区人民政府驻蔡甸镇。1995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区人民政府驻纸坊镇。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

  2017年,武汉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行政区划


概况

  辖区:13个市辖区

  街道社区:108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5个乡,1107个社区,2033个行政村。

  市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驻江岸区沿江大道188号

辖区

  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

地理环境


位置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位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镇将军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

  截至2014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占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52.61平方公里。

地貌

  武汉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被长江、汉江呈Y字型切割成三块。武汉城区南部分布有近东西走向的条带状丘陵,四周分布有比较密集的树枝状冲沟,境内大小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水系发育、山水交融的复杂地形。最高点高程150米左右,最低陆地高程约18米。

气候

  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0℃;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3℃,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205毫米。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水文

  武汉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截至2015年,武汉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803.17平方公里,居中国城市首位。汤逊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达47.6平方公里),面积33.9平方公里的东湖在中心城区退居第二,梁子湖是中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两个内陆湖泊之一。

自然资源


淡水

  武汉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近1/4,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覆盖率26.10%,人均占有地表水11.4万平方米,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水面面积471.31平方公里。武汉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该市总面积的25.79%,水域面积占比居中国大城市之首。

湿地

  武汉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汉市湿地面积3358.3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5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湿地面积1796.49平方公里。

生物

  截至2015年,武汉市有畜禽、水生、药用、毛皮羽用、害虫天敌、国家保护动物等动物资源。畜禽动物主要有猪、牛、鸡等10余种、70多个品种。鱼类资源有11目、22科、88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青、鲢等20余种。水禽有雁、鹳、鹈等8目、14科、54种。白鹳是国家一类保护的珍贵稀有水禽。特种经济水生物有白鳍豚、江豚、鳖等。白鳍豚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在野生动物资源中,毛皮兽类很少,主要是药用动物、农林害虫等。武汉市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矿产

  截至2015年底,武汉共发现38种矿藏,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4种(不含地下水),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种的30.38%。累计探明储量96125.65万吨,保有矿产储量79829.75万吨。非金属矿产资源中膨润土、冶金白云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储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储量规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数384处,其中大型矿产地有4处、中型矿产地有10处、小型矿产地有43处、矿点327处。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5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1060.77万人,比2014年增加26.97万人。户籍人口829.27万人,增加1.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7.68万人,减少0.37万人;非农业人口561.59万人,增加2.3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04‰,其中,人口出生率12.87‰,人口死亡率5.83‰。人口净迁移率-1.78‰。

民族

  武汉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截至2014年,武汉共有5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9个,共5.4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7%。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2万多人),其次是土家族(1万多人);2000人以上的其他民族有4个,即满族、壮族、蒙古族、苗族;100人以上的民族有12个,即侗族、瑶族、朝鲜族、畲族、白族、土族、布依族、彝族、黎族、维吾尔族、藏族、锡伯族。全市13个区均有少数民族居住,其中,洪山区人数最多(1.43万人),汉南区最少(119人)。

交通


公路

  截至2014年末,武汉市公路通车里程14520.4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4240.69公里,高速公路633.50公里;公路路网密度180.85公里/百平方公里。

铁路

  武汉是中国高铁客运专线网的重要枢纽,是中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是京广高铁、沪汉蓉铁路两条国家级高速铁路大动脉的交汇地。武汉的铁路客运量于2013年首次超越北京、广州,达到1.2亿人次,居大中华区第一,成为中国铁路运输的最大中转站。

航空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于1995年4月15日启用,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门户机场、首个4F级机场。截至2015年末,武汉拥有民用航线近300条。其中,国际航线38条;国内航线240余条。通达国内城市和地区92个,通航境外国家和地区22个。天河机场2015年旅客吞吐量1894.2万人;货邮吞吐量15.50万吨。可直飞巴黎、旧金山、芝加哥、墨尔本、莫斯科、大阪、首尔、新加坡、曼谷、吉隆坡、胡志明市等38个国际城市;法航、胜安航空、亚洲航空、中华航空等32家航空公司经营武汉航线。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也是国家公共航空运输体系确定的中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距市中心(武汉长江大桥)26公里。

航运

  武汉是中国内河的重要港口,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交通部定点的水铁联运主枢纽港。武汉还是中国内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启运港和到达港,武汉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首条通江达海的优质航线,阳逻港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长江沿线港口。2010年,武汉新港吞吐量突破1亿吨大关,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大港”。此外,武汉还是在长江流域和澜沧江以西(含澜沧江)区域内行使水行政主管职能的派出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部所在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船舶生产基地。武汉航运交易所是继上海、重庆、广州后,成立的中国第四个航交所。

  截至2015年,武汉轮渡的历史长达106年,有38座码头,48艘机动船舶,往来于三镇间的轮渡线路达18条。5条线路为公交轮渡航线。轮渡鼎盛期年客运量达1.6亿人次,最高日载客量达30万人次。

市内交通

  地铁

  主词条:武汉地铁

  武汉地铁首条线路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于2004年7月28日开通运营。截至2017年12月26日,武汉地铁已投入运营1号线、2号线(含机场线)、3号线、4号线、6号线、8号线、21号线共167座车站,其中换乘站13座,总运营里程236.65千米。

  2000年底,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开工,2004年7月28日投入运营。

  2012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条穿越长江的地铁——武汉地铁2号线投入运营,武汉进入轨道交通换乘时代。

  2013年12月28日,武汉地铁4号线一期投入运营,至此形成连接武汉三镇的地铁网,武汉三大火车站已全部连通地铁。

  2015年12月28日,武汉地铁3号线一期投入运营。

  2016年12月28日,武汉地铁6号线投入运营。

  2017年12月26日,地铁1号线径河延伸线,地铁21号线,地铁8号线投入运营。

  根据规划,到2021年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将达到400公里。未来5年,武汉平均每年将开通2条轨道交通线路。

  公交

  主词条:武汉公交

  武汉最早的公汽是从双墩开往五福路的1路。发展至2011年,已有公共汽(电)车7061辆,公汽线路289条,平均线长19.9公里,行程20公里以上线路达114条。其中普线55条(城区34条、电车8条和郊区13条),专线200条(城区166条、远城区12条、郊区22条),包括通宵线路6条及清洁能源线路16条,另有旅游线路6条及中巴线路12条。公交单人票价为普通车1元(刷卡0.8元),空调车2元(刷卡1.6元),双层车1.5元。

  桥梁隧道

  “百湖之市”武汉,因三镇隔江鼎立,江湖阻隔,因此桥梁众多。截至2015年底,武汉已建成1300余座桥梁中,包括人行天桥、立交桥、过江公路桥、公铁两用桥等各类桥梁,涵盖三塔斜拉桥、双塔斜拉桥、双塔悬索桥、拱桥、连续结构桥、双曲桥等各种桥型。

  横卧于武汉市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间长江江面上的武汉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是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桥梁。万里长江第一隧与万里长江地铁第一隧也都位于武汉。

经济


综述

  2015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0905.60亿元,居中国大陆城市第八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9.8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981.5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5564.25亿元,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104132 元,增长6.8%。“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44792.37 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0.4%,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6%、11.6%和9.8%。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3.5:47.5:49.0调整为3.3:45.7:51.0。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

第一产业

  2015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20.28亿元,比2014年增长4.8%。其中,种植业359.16亿元,增长5.2%;林业9.95亿元,增长11.7%;牧业135.27亿元,增长1.2%;渔业91.81亿元,增长5.0%;农林牧渔服务业24.09亿元,增长19.3%。粮食种植面积214.76千公顷,比2014年减少1.57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2.52千公顷,减少8.70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86.90千公顷,减少0.86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4.07千公顷,增加4.99千公顷。粮食产量127.00万吨,比2014年减少0.1%。棉花1.65万吨,下降19.4%。油料18.33万吨,下降1.2 %。蔬菜742.30万吨,增长4.2%。生猪出栏304.04万头,下降2.2 %。家禽出笼5247.40万只,下降4.6%。禽蛋产量22.92万吨,增长4.0%。牛奶产量9.04万吨,增长13.7%。水产品产量52.46万吨,增长3.8%。乡村休闲游综合收入58.2亿元,比2014年增长13.5%。赏花游接待游客2537.8万人次,增长8.5%。

第二产业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

  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081.91亿元,增长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8%。其中,制造业增长8.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11户。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7户,过10亿元的企业121户。在11大工业行业中,5个行业产值超千亿元,分别是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食品烟草和能源及环保业。

  2015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232户,建筑业增加值906.98亿元,比2014年增长7.1%。建筑业总产值6016.26亿元,增长3.0%。“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2%。

第三产业

  截至2015年底,武汉共有武商集团、中商集团、中百集团(前三者成立武商联)、汉商集团四家纯商业上市公司,1992年上市的武商集团是中国最早上市的商业企业。2012年,中百集团、武商集团、中商集团分别位列中国零售企业第18、20和47位。中百仓储、武商量贩、中商平价、中百便民超市4家连锁超市跻身中国快速消费品连锁50强,同济堂药房、马应龙大药房2家药店入围中国药店销售30强。武汉有达标百货店11家,金鼎百货6家,仅次于广州,居中国第二。武汉广场曾创造了中国零售单体经济效益“十连冠”的中国零售业记录。武汉也是国际独立零售商联盟(IGA)中国区总部所在地。

  武汉是中国首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外商投资中部的首选城市,在武汉所有外商投资中,港资比重最大。武汉是法国在华投资额最高的城市,占法国在华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一。截至2012年底,境外世界500强已有98家在汉投资,居中国中西部地区首位。其中,比利时安海斯-布希英博(Anheuser-BuschInBev)、德国拜尔斯道夫(BeiersdorfAG)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区总部设在武汉,美国威瑞森电信(Verizon Communications)、德国博世(Bosch)将中国区总部落户武汉。

  武汉是同时具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三要素的城市。截至2015年底,共有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湖北银行、合众人寿、长江财险、长江证券、天风证券、交银国际信托等13家金融机构总部设在武汉。金融机构在汉签约入驻的后台服务中心达31家,位列中国第一。有包括东亚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韩国企业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台湾中小企业银行等9家外资银行在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32家,证券、期货业单位102家,保险公司54家。武汉还是中国人民银行在中部地区唯一的跨省级分行——武汉分行所在地(辖鄂湘赣三省),银行密度居中国第五。2011年末,有上市公司57家,总数居中国第7,武汉还是除上交所和深交所之外唯一合法的场外交易市场——“新三板”的中国首个扩容试点城市。

  武汉是会计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截至2015年末,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有3家在武汉设立办事处,分别是(安永、德勤、普华永道),信永中和、中瑞岳华等国内知名会计事务所也在武汉设立分支机构。武汉也是ACCA、CMA、CPA、CFA等财经行业重要资格认证的考点之一。

  2015年,武汉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9393.16亿元,比2014年增长16.1%。其中,住户存款6059.03亿元,增长5.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135.79亿元,增长18.4%。境内贷款中,短期贷款3918.26亿元,增长2.7%;中长期贷款11346.95亿元,增长17.1%。消费贷款2834.60亿元,增长36.1。其中,个人住房贷款2421.46亿元,增长39.1%;个人购车贷款170.38亿元,增长30.7%。总部设在武汉的金融机构23家。在汉设立或筹建后台服务中心的金融机构33 家。上市公司累计62家,其中,境外16家,境内46家。

  2015年,武汉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2.24亿元,比2014年增长11.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3519.32亿元,增长9.9%。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626.71亿元,增长11.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75.53亿元,增长12.7%。“十二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20091.5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14.7%,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

  2015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1032.98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10.0%;接待海外旅游者202.27万人次,增长18.6%。实现旅游总收入2188.97亿元,增长12.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115.23亿元,增长11.8%;国际旅游收入12亿美元,增长28.5%。年末旅游景区36个,其中5A级3个,4A级15个,3A级17个。旅游星级以上宾馆81家,其中五星级14家,四星级29家,三星级29家。2015年举办各类展会节事活动823场。其中,展览336场,会议297场,节事活动190场。举办3万平方米以上展览21场,其中,3-5万平方米展览9场,5-10万平方米展览5场,10万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展览7场。举办展览总面积约达307万平方米,比2014年增长10.4%;参展参会客商1404万人次,增长17.5%。

社会


教育

  武汉是中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北京,上海,武汉,南京)之一。截至2017年,武汉有普通高校88所,在校研究生11.5万人,在校本科及大专生95.68万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7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百所;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107.26万人。

  2015年末全市幼儿园1184所;在园幼儿26.87万人。小学591所,在校学生47.39万人。普通中学361所,在校学生30.2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6所,在校学生8.86万人。全市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88.21%,6-11岁人口入学率100%,12-14岁人口入学率100%,6-14岁盲聋哑弱智人口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4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2.35%。

科研

  截至2014年末,武汉市拥有政府部门属科学技术研究机构98所,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两院院士60人、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19项。市级登记科技成果278项,武汉地区获奖科技成果37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奖25项。专利申请27802件,增加2122件。其中,发明专利11871件,增加2136件。专利授权16335件,增加43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874件,增加70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4.5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309.23亿元。

  截至2014年末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2家,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0个。高新技术企业1113家,新增213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747.79亿元,增长20.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31.94亿元,增长19.5%。

传媒

  2014年,武汉出版报纸7.3亿份,出版杂志900万册。武汉出版社出版图书19类830种1088万册。市属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11套。市属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8套。截至2014年底,拥有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等出版集团,出版有《最小说》、《今古传奇》、《知音》、《小学生天地》、《特别关注》等杂志。

卫生

  武汉是继北京之后中国第二个可颁发国际认可的创伤急救资质证书的城市。201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年门急诊量达5100万人次,住院量155万人次,年手术40万人次,其中,年外地来汉门急诊39.5万人次,年外地来汉住院22.4万人次。2011年,武汉每千人拥有床位数5.44张,居中国第一;每万人拥有医师数26人,居中国第六;武汉市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79.27岁、10.71/10万、3.14‰,均已达发达国家水平,居中国前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亚洲首家通过德国KTQ医疗质量认证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等综合三甲医院及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等专科医院实力均居国际前列。

  截至2014年末,武汉市拥有卫生事业机构2782个,比上年末增加1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9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7个。卫生事业床位数72827张,增加6264张。其中,医院病床60127张。卫生技术人员数78492人,增加6328人。其中,医生29523人,护师、护士3626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59人,拥有医院病床7.31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199.39/10万,儿童免疫接种率99.64%。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9.9%。

体育

  截至2014年末,武汉市拥有体育场馆129个,其中体育馆2个。市属优秀运动员人数57人,发展等级运动员560人。成功举办首届WTA武汉网球公开赛、第41届国际横渡长江活动暨抢渡长江挑战赛、第12届中国武汉国际赛马节、2014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多项大型体育赛事。全年举办市级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95次。武汉地区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中获3枚世界级金牌,6 枚国家级金牌。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14.3亿元。

  武汉从1902年英国人在汉口兴建了西商跑马场开始,赛马运动就开始走进武汉人的生活。武汉东方马城国际赛马场是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赛马场,是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马术协会唯一马术与速度马训练基地,在此举办的武汉速度赛马公开赛是中国内地唯一的常年赛马赛事,武汉国际赛马节则是中国赛马第一品牌。

  大型赛事

  武汉每年举办的常规赛事有WTA超五巡回赛的武汉网球公开赛(2014至2028年)、中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总决赛等,同时也是2007年女足世界杯、2010年世界男排联赛、2012年汤尤杯羽毛球赛、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第九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及第二十六届男篮亚锦赛等国际国内大赛的举办地。

  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在武汉举办。

  体育场馆

  主要体育场馆有武汉体育中心、湖北省奥体中心、光谷体育馆、新华路体育场、塔子湖体育中心、汉口文化体育中心、洪山体育馆、武汉体育馆、光谷国际网球中心等。

  俱乐部

  截至2015年,武汉拥有五人制足球甲级联赛六连冠(05-11)球队武汉地龙足球俱乐部,象甲两届联赛冠军湖北三环象棋俱乐部、羽超联赛球队湖北美联地产羽毛球俱乐部、武汉卓尔职业足球俱乐部等。

文化


方言

  主词条:武汉话

  武汉话是大部分武汉居民所操方言。

  武汉话在方言学的分类系谱上,属于官话方言(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武汉-天门片区(武天片),与成都方言、重庆方言、贵州方言等同属一个系谱,也是西南官话地理分布上的最东端,东南端被临界的湘方言、赣方言、官话江淮方言等所包围。

饮食

  主词条:武汉八大名吃

  武汉饮食,可谓一早一晚,过早和宵夜最为经典,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美谈。武汉菜秉承湖北菜系风格,汇聚东西南北精华,菜品丰富多样,又自成特色,是著名的“美食之都”。

  武汉特色小吃有热干面、三鲜豆皮、面窝、米粑、豆丝、欢喜坨、鸭脖子、武昌鱼、排骨藕汤、洪山菜薹炒腊肉、糍粑等。

会展

  武汉是近代中国兴办博览会的发源地之一,1909年在武昌举办的武汉劝业奖进会,是中国最早的并较为正规的商品博览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博览会。

  在改革开放之前,武汉就是中国四大会展中心城市。截至2015年底,拥有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及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科技会展中心、湖北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等展览会议场所。第四届汉交会、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第47届国际规划大会、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11次部长会议等国际展会已相继在武汉成功举办。

艺术

  音乐

  武汉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发源地。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是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艺术教育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三所艺术专科学校之一,因此武汉也成为了中国近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武汉主要艺术表演场馆有琴台大剧院、武汉琴台音乐厅、湖北剧院、武汉剧院、洪山礼堂等。

设计

  2017年11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批准,武汉市正式入选2017年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武汉,别称“江城”,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今天,武汉在原有的定义上,又多了一张世界级名片——世界设计之都。

  杂技

  1992年建成的武汉杂技厅,是中国第一座可供进行国际杂技、马戏表演的观演建筑,也是亚洲最大的杂技厅。在此举办的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与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齐名的全球三大国际杂技节,被文化部列为中国“七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之一。

  工艺

  汉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外,武汉还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等传统工艺。

  戏剧

  汉剧旧名楚调、汉调,约有300多年历史,有“京剧之母”的美誉。武汉地区其他剧种还有楚剧、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另外,武汉还是中国京剧第一世家“京剧谭门”的故乡。

  电影

  1903年5月27日,美商汇喇洋行“美国精巧新奇影戏”在老跑马厅放映,电影开始在武汉出现。1905年,单独出演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武汉人谭鑫培是中国第一个电影演员;1911年,反映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武汉战争》是中国最早的纪录电影。2012年,武汉成为中国院线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中国电影市场重要的票房高地。

宗教

  截至2010年,武汉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种宗教,有市佛教协会、市道教协会、市伊斯兰教协会、市基督教协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市天主教协会、市天主教爱国会共7个宗教团体和武汉基督教青年会、武汉基督教女青年会2个带有宗教性的群众团体。全市信教群众约27万人(不含佛教、道教社会信徒),其中佛教约10万人,道教约6万人,伊斯兰教约2.3万人,基督教约7万人,天主教约1.5万人。已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数量为485处,其中佛教204处;道教161处,基督教113处,伊斯兰教登记3处,天主教登记4处。

遗产

  武汉将“打包”汉口租界、汉阳造、武昌首义、江汉关、辛亥革命纪念馆等历史建筑,以“汉口近代建筑群”为名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武汉此次申遗主题为“近代文化转型遗址”,涵盖汉口原租界区、汉阳工业遗产区和武昌首义遗产区三大部分。

旅游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年举办武汉国际旅游节。武汉自然风光独特,四季气候分明,拥有其他大都市罕有的166个湖泊和众多山峦。武汉的人文景观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

  2014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9126.75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170.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49.46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892.06亿元;国际旅游收入9.34亿美元。

  截至2015年,市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4家。

城市荣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赛马之都、中国食品交易之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2015全球最具活力城市(第八位)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2016中国百强城市(第十位)、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长安杯、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第10位)、2017年C40城市奖、影响中国”2017年度创新城市、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2017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版权所有:北京聚源锐思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08128号   版本号 2022/01/18   服务热线:010-82601461 | 企业邮箱:resset@ress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