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
2017-12-29 09:02:49
兰州概况
兰州,简称“兰”,是甘肃省省会,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西北地区第二大城市,是我国华东、华中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科研教育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8月28日,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北地区第一个、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建设兰州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并于2020年将兰州发展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大都市。
2016年2月23日,兰州在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5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五。
2017年10月,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历史沿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
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
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314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设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统一中国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复置兰州。武德八年(625年),置都督府。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又改为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金城郡。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兰州被吐蕃占领。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敦煌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又被吐蕃占领。
北宋真宗、仁宗年间,党项族屡败吐蕃诸部。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党项元昊击败吐蕃,占领河西及兰州地区。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朝廷内乱,调军攻夏,收复兰州。此后宋、夏隔河对峙,时相攻伐。
南宋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兰州在宋廷统治半个世纪后,被金将宗弼(即金兀术)攻占。此后兰州虽曾在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宋收复过,但旋即丢失。因此,南宋后兰州又进入了金与西夏新一轮的争夺之中。直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占领兰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战败元军,攻取兰州,次年置兰州卫。洪武五年,置庄浪卫。
明惠宗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率甘州中护卫移藩兰县(兰州),以三分军士守城,七分军士屯田,加之东南诸省移民不断移兰屯垦,兴修水利,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时兰州“城郭内外,军民庐舍不下万馀区”。
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
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裁卫归州。
清朝康熙二年(1662年)复设兰州卫。
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
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当时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自此兰州成为西北政治、军事重镇,用以“节制三秦”、“怀柔西域”。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设道,并兰山、巩昌二府为兰山道,辖管皋兰、红水、榆中、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临潭、陇西、岷县、会宁、漳县等十五县。道尹驻省会皋兰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划甘肃省为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建国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
2012年08月20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同意设立国家级兰州新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兰州市辖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5个区和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3个县,市政府驻城关区南滨河东路637号。
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兰州新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兰州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中部,市中心位于北纬36°03′、东经103°40′,北与武威市、白银市接壤,东与定西市接壤、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接壤,总面积13085.6平方公里。
地势地貌
兰州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兰州地势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切穿山岭,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峡谷有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大峡、乌金峡等;盆地有新城盆地、兰州盆地、泥湾一什川盆地、青城一水川盆地等。还有湟水谷地、庄浪河谷地、苑川河谷地、大通河谷地等。
气候类型
兰州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3℃。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6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27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各地气候差别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水文
兰州市域入境水资源丰富,贯穿市域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的入流量达337亿立方米,水量稳定,各季不封冻,含沙量也较小。黄河兰州段全长152公里,其中流经市区45公里。
自然资源
水利资源
兰州市域内水资源低于中国平均水平,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可满足城市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兰州市每年地下水9.6亿立方米。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总量38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9.6亿立方米。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500万千瓦,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大峡水电站与邻近地区的其它水电站构成中国最大的水力发电中心之一。
矿产资源
截至2014年,兰州境内已探明各类矿床、矿点156处35个矿种。主要有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和能源矿产等9大类、35个矿种,临近兰州的白银、金昌是中国镍、铅、锌、稀土和铂族贵金属的重要产地。非金属矿相对丰富,有石灰岩、熔剂白云岩、熔剂石英岩、硅铁石英岩、耐火粘土。其中石英岩储量集中,运量储量达3亿吨,为硅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煤炭保有储量为9.05亿吨。
生物资源
截至2014年,兰州有林业用地182550公顷,占总面积13.46%,其中有林空地90157公顷,天然草场面积为77万公顷。野生植物总数约20种,有明显经济利用价值的种类占总数的0.004%。
截至2014年,兰州境内的植物有甘草、当归、党参、麻黄、秦艽、鬼臼、祖师麻、玫瑰等中药材。野生动物有187种,珍稀动物有:黑鹳、藏雪鸡、金钱豹、蓝马鸡等。
土地资源
截至2014年,兰州土地面积为1399953公顷。其中,耕地210009公顷,林地7.6万公顷,牧草地76.5万公顷,未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沙地等近23.5万公顷。土地资源可分3个类型,即:中低山林牧区,位于兰州西部,西南部和南部;河谷川台蔬菜瓜果区,位于各河流的河谷阶地;低山丘陵粮油区,分布于榆中北山,皋兰县西北部,永登县秦王川等地带。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适宜发展农、林、牧、副、渔5业开发潜力较大。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6年年末,兰州全市户籍人口324.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2.73万人,乡村人口101.50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70.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0.18万人,占81.01%,比重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乡村人口70.37万人,占18.99%。
全年出生人口3.7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11‰,比上年提高0.3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7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74‰,比上年提高0.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7‰,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
民族
截至2015年,兰州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侗族、布依族、土族、满族、哈尼族等36个民族,除回族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占3.6% 。
交通运输
公路
兰州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支点,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兰州具有“座中连四”的独特位置,辐射甘、宁、青等省区。
截至2012年,兰州至西宁、银川等周边城市的五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G6北京-拉萨、 G30连云港-霍尔果斯、G75兰州-海口、G22青岛-兰州、G3001南山北环兰州绕城、G109北京-拉萨、G212兰州-重庆、G213兰州-云南磨憨、G309山东荣成-兰州、G312上海-霍尔果斯、G316福州-兰州等多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和过道干线使得兰州成为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节点。
铁路
兰州是中国重要的路网型铁路枢纽之一,陇海线、包兰线、兰新线、兰青线汇集于此,青藏铁路已建成通车,兰渝高铁、兰十高铁、兰成高铁、兰新高铁在建中,徐兰客运专线宝鸡至兰州段、兰合铁路、兰州经中川至张掖城际正在规划中。2012年兰州铁路枢纽旅客发送量近千万人次,交运输部七大区域铁路监管局之一的兰州铁路监管局设立在兰州。
兰州西站,特等站,为13台28线,年发旅客可达3500万人次,在原有铁路线的基础上,将引入宝兰客运专线、兰渝铁路、兰新高速铁路,兰州至天水、张掖、合作的这些动车组高速线路也将开通。
兰州火车站,一等站,2013年开始改建4、5站台,新建6、7站台,预留8站台和南站房及南广场与南山路对接。每日开行直快特等各类列车132车次,每日开行35趟始发车次,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南昌、太原、石家庄、乌鲁木齐、呼和浩特、西宁、银川、拉萨等23个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
航空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是中国西北地区省会城市飞行区干线机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截至2012年,有1条4500米跑道。2010年改扩建将向南延伸400米,2013年底改扩建新的T2航站楼建成后,飞行区达4E。海南航空将独自使用T1航站楼。开通有到国内各大城市的航线五十多条,为海南航空公司基地机场,为东方航空公司西北基地。
2012年1月-8月,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累计达到299万人次,同比增长18.6%;8月份,兰州中川国际机场通航的国内、地区、国际城市达43个。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南宁、拉萨、石家庄、绵阳、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张掖、台北、韩国首尔10个通航点。共18家航空公司执行51条航线,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华夏航空、西部航空、西藏航空3家航空公司。
市内交通
公交
截至2012年,兰州内有公交线路120余条,其中兰州公交集团直属94条,以3XX开头的为八公司的下属车辆,8XX为城乡公交,大多数为一元一票制线路,102路、103路、76路、20路等个别线路较长的实行多种票价制,现已经开通BRT快速公交1条,BRT1路,线路覆盖兰州主城四区绝大部分区域,红古区开通三条公交线路,一路,南区——北区,二路,海石路一圈,三路。
轨道交通
截至2016年,兰州轨道交通中地铁1号线和地铁2号线正在建设中,地铁1号线预计于2017年开通运营,地铁2号线预计于2020年开通运营。
根据规划,兰州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由5条线路组成,总长约207公里,线网中,1、2、3号线为中心城区线,总长约90公里。4、5,总长约117公里,作为市域网线,加强着中心城区同外围组团之间的联系。
经济概况
综述
2016年完成生产总值2264.2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36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790.0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413.78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7:34.89:62.44,与上年的2.68:37.34:59.98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回落0.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回落2.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2.4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1207元,比上年增长7.7%。
非公经济增加值10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生产总值的44.9%。
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3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占生产总值的13.5%。
文化产业增加值7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4%,占生产总值的3.12%。
物价: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8%,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
第一产业
2015年,兰州粮食总产量45.9万吨,比2014年下降2.81%。其中,夏粮产量17.05万吨,下降5.24%;秋粮产量28.85万吨,下降0.13%。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84.19万亩,比2014年减少7.3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0.42万亩,增加6.6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1.69万亩,增加0.62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9.46万亩,增加2.99万亩。
2016年,兰州粮食总产量45.07万吨,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夏粮产量16.15万吨,下降5.29%;秋粮产量28.92万吨,增长0.24%。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8.72万亩,比上年减少5.4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8.12万亩,增加7.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1.62万亩,减少0.06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1.21万亩,增加1.76万亩。
主要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311.99万吨,增长7.46%,其中设施蔬菜产量48.12万吨,增长1.49%;中药材产量3.61万吨,增长8.84%;园林水果产量17.23万吨,增长7.25%。
第二产业
201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26.83亿元,比上年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02亿元,比上年增长2.6%。规模以上市属工业完成增加值15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2.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5.1亿元,下降1.0%;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3.0%;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32.7亿元,增长1.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42%。
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54.1亿元,下降1.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47.9亿元,增长4.7%。
全年发电量147.5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7.33%;原油加工量823.02万吨,下降14.91%;粗钢产量78.4万吨,下降63.1%;钢材135万吨,下降45.3%;水泥1130万吨,增长4.4%。
建筑业: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67.12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03.20亿元,增长9.3%。
科技高新区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1991年批准的首批27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为开发区之一,截至2015年底高新区有企业1097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80户,外商投资企业269户,技工贸总收入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经济开发区
国家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3月,2002年3月15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甘肃省首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甘肃省和兰州市重点开发建设的外向型经济区域,是以国际标准建设、按国际惯例管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三产业
2016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3.35亿元,比上年增长9.7%。按销售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5.39亿元,增长9.6%,其中城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4亿元,增长13.1%;乡村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96亿元,增长10%。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商品零售额6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111.9亿元,下降2.1%;汽车类零售额199.7亿元,增长12.4%;粮油、食品类零售额162.7亿元,增长27.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44.7亿元,下降2.5%;中西药类零售额31.6亿元,增长24.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5.7亿元,下降3.9%;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3.3亿元,下降4.1%。
财政:全年全市地区性财政收入为606.75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2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15.48亿元,增长16.35%。其中,增值税45.21亿元,增长88.5%;营业税23.98亿元,下降44.47%;企业所得税13.84亿元,下降1.14%;个人所得税5.66亿元,增长11.3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424.16亿元,增长23.3%。
金融:全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707.76亿元,同比增长9.5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623.11亿元,同比增长10.5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663亿元,同比增长19.8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401.56亿元,同比增长21.90%。
证券:2016年年末全市共有境内股票上市公司17家。年末股票市价总值为1621亿元,同比下降21.38%。发行、配售股票筹集资金231.92亿元,同比下降0.71%。
保险:2016年全年保费收入98.4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财产险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11.9%;寿险收入48.9亿元,同比增长23.5%;意外险保费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32%。健康险保费收入11.47亿元,同比下降12.9%。
社会事业
教育
2016年,兰州全市研究生教育招生1.06万人,比上年增长6.35%,在校研究生3.1万人,增长5.66%;普通高等教育招生8.78万人,增长3.56%,在校学生31.89万人,增长1.22%;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29万人;初中学校招生3.29万人,增长5.52%;普通小学招生3.76万人,增长4.61%;特殊教育招生33人,增长6.45%;幼儿园在园幼儿11.28万人,增长47.65%
文化
截至2016年末,兰州全市共有文化馆9个(不含省级),公共图书馆8个(不含省级),博物馆(含纪念馆)30个(不含省级),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不含省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9.64%和99.70%,分别比上年提高0.01和0.02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46.43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1.65万户。
卫生
截至2016年末,兰州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37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35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2.2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1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9万人,注册护士0.95万人。
体育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创办于2011年,是由中国田径协会、甘肃省体育局、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赛事。截至2014年3月,已连续举办了四届。该赛事是甘肃省、兰州市至2014年组织的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国际体育赛事。
2016年,兰州全市共获得国家级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5枚,省级金牌23枚、银牌20枚、铜牌19枚,合计奖牌总数为76枚。
通信
截至2016年末,兰州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3.49亿元,比上年增长55.31%。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35亿元;邮政业务总量8.49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4.81万户。其中:城市68.06万户;农村6.75万户。本年减少固定电话用户9.03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35.53万户,本年新增97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319.19万户。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116.71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345.5万个。
旅游风景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有许多名胜古迹,并曾入选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截至2015年,兰州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物点50多处、古遗址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15余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西湖公园、滨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
城市荣誉
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中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城市、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先进城市、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2015年荣获巴黎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中国物流业十大最具创新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